“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速老工业基地振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入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朝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十一五”时期,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进取,努力克服各种自然灾害以及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阶段性成果。“奋战三年,再造朝阳”的任务目标如期实现,突破辽西北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全面完成,为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改革开放步伐加快。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40亿元,年均增长1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66.3亿元,年均增长35.7%;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3亿元,年均增长4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15.6亿元,年均增长18.7%。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基本结束,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农村集体林产权制度配套改革全面展开,投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增值税转型改革全面完成。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利用外资稳步增长,产业集群招商成效显著,一大批项目开工建设,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亿美元,出口创汇突破4亿美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79%和13%以上。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进展,经济布局趋于合理。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期的26:39:35调整到“十一五”末期的22:51:27。第二产业比重继续提升,冶金、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竞争力增强,产业集群效应开始显现,规模企业群体不断壮大;第三产业活力明显增强,商贸流通、文化旅游、房地产、金融等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第一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设施农业、畜牧业、林果业三大主导产业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工业集群化、农业产业化为特点的县域经济全面崛起,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五个一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各县(市)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全省44个县(市)排位大幅度前移。城区经济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更加完整规范,服务业逐步成为城区经济的主导产业,城区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观。交通建设突飞猛进,公路总里程跃居全省前列。高速公路通畅迅达,总里程接近500公里,位居全省第二;普通公路建成“六纵六横”国省干线主骨架,总里程达14000多公里,居全省第一。朝阳交通已形成了以公路(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为主框架的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城市道路不断拓展,总长度达211.4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10.4平方米。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燃气、供热等一批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使用。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5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5.1%。大凌河城区段改造工程顺利进行,防洪、景观效应明显。燕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成功建设,电力基础设施取得长足进展。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的各项任务,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以上,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7.1%和6.7%,城市空气质量二级天数达90%以上。荒山造林工程、封山禁牧以及河道治理工作顺利推进,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0%,完成治理河道面积4.7万亩。
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科技创新工作稳步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建立,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持续增长,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并发挥积极作用,农业科技工作蓬勃开展。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各级各类教育齐头并进,朝阳本科大学筹建顺利进行。文化事业繁荣进步,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全部完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顺利实施。竞技体育、全民健身成绩显著,体育场馆建设不断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街道覆盖率达97%以上,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全面完成。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以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类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3400元和6100元,年均增速15.2%。农村饮水和安居工程、城市棚户区改造和廉租房建设等重点民生工作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十一五”时期,朝阳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产业层次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消耗型产业比重过大,工业经济缺少大企业支撑,产业集群规模小、链条短,知名品牌不多,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企业创新能力弱。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产业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城镇化进程缓慢,规划统筹较差,城镇集聚功能较弱,城镇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沉重,城乡居民整体收入水平较低,生活质量亟待提高。环境保护压力较大,自然资源支撑能力下降。对外开放水平不高,体制性机制性矛盾仍然突出。需要我们在以后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朝阳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又存在着严峻挑战。总体看机遇大于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国际资本、产业、技术流动趋势日益显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明显加快,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巨大。“十二五”时期,是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时期。国家继续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辽宁正在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后又一对外开放先导区和新的投资热点区域。但是,世界经济增长格局面临深度调整,全球资源、产业、市场的争夺将日趋激烈,贸易增长放缓,贸易摩擦加剧。国内经济长期积累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十分突出,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外需和投资拉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从自身情况看,虽然朝阳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压力和困难,但是朝阳已经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强劲,具备了大发展、快发展、实现追赶式发展的条件。随着省委、省政府突破辽西北战略深入实施,并决定朝阳享受辽宁沿海经济带各项优惠政策,将为朝阳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随着朝阳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将更加完善,将为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随着朝阳生态环境的不断修复和改善,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尤其是全市上下形成了政通人和、争先发展的良好氛围,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精神动力。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及主要目标
(一)指导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扩张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为核心任务,紧紧抓住国家推进东北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全面发展的机遇,深入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业多元化、城镇化和城乡生态化进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乡统筹,保障社会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快速发展。把发展的质量、速度、效益和生态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快中求好、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妥善处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结构关系,统筹兼顾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投资与消费、城市与农村、内需与外需之间的关系。
——坚持共享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条件,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努力实现全民共建共享的发展新格局。
——坚持绿色发展。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逐步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发展定位
根据我市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十二五”时期我市总体定位是:东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城市;辽冀蒙交汇区域最具发展活力的中心城市;我国重要的冶金、新型能源和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北方著名生态城市和文化旅游胜地。
(四)主要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并稳定在全省第二梯队;城镇居民收入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农民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35%,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达到14:57:2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5%。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城乡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障覆盖率达到100%,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力争实现经济增长不低于振兴以来的平均速度。
三、“十二五”时期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壮大工业经济
“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面实施工业五项工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突出主导产业,壮大产业集群,鼓励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努力实现工业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走出一条比较优势明显、地方特色突出的工业振兴之路,实现整体向工业化中期阶段迈进的历史性跨越。“十二五”期间,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300户,超10亿元的企业30户,超100亿元的企业2户;培育壮大产业集群15个,其中50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2个。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实施名牌战略,争创辽宁名牌产品30个,实现中国名牌零的突破。
1、打造千亿冶金业。重点发展凌钢、鞍凌钢、朝阳县有色金属三大冶金聚集区,积极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使朝阳成为全国重要的精品钢材和有色金属生产基地。2015年,冶金业产值实现1000亿元。
——凌钢冶金聚集区。凌钢进一步调整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增加适销品种,在350万吨钢的基础上,继续改扩建,力争2015年钢产量达到600万吨以上。围绕为凌钢配套服务,在其周边重点发展钢厂建设运营过程中需要的电器设备、液压设备以及钢铁类技术、物流、贸易等;围绕凌钢产品,通过招商引资新上钢材产品深加工项目,形成凌钢冶金产业聚集区。
——鞍凌钢冶金聚集区。鞍凌钢进行二期工程扩建,钢产量达到400万吨以上。围绕鞍凌钢产品在其周边进行热轧板材延伸加工,开发建设马口铁卷板、冷轧不锈钢板、镀锌钢板、涂层镀层以及集装箱、钢结构项目;围绕为鞍凌钢公司服务,搞好钢铁类技术研发和物流、贸易服务,形成鞍凌钢冶金配套聚集区。
——朝阳县有色金属聚集区。充分发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技术工艺优势,内引外联,合资合作,将镍、钛、锆等加工项目向有色金属聚集区集中摆放,壮大群体优势。依托天马集团,扩大金属镍生产规模以及深加工能力;依托东方百盛、金达集团,建设年产千吨核级锆、万吨钛及钛材、钼铁合金加工项目。支持有色金属类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和物流贸易。在朝阳县二十家子松岭门一带形成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聚集区。
继续有序发展本地铁矿采选业,以保证朝阳钢铁企业的持续发展。积极发展海绵铁、高纯生铁、锰铁合金、粉末冶金及压铸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促进铁粉就地转化升值。
2、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两大基地,把我市装备制造业建成产业集中度比较高、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产品技术比较先进、综合实力较强、特色明显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实现装备制造业的全面振兴。2015年, 装备制造业产值实现800亿元。
——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依托鸿凌集团、东风朝柴、飞马铸造、浪马轮胎等企业接长产业链条,以整车和零部件为重点,在上游形成以柴油机、转向器、汽车轮胎、轮毂刹车鼓等为主的汽车零部件生产线,在中游形成轻重卡车组装改装和电动车生产线,在下游形成以市场销售、维修服务为主的后续跟进服务体系,把朝阳建设成全省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2015年,柴油机达到40万台,转向器30万台,车架30万台份,全钢载重汽车轮胎500万套,半钢乘用车轮胎1200万套。力争形成10万辆轻重卡车生产能力,10万辆电动助力车、电动汽车、电动农用车生产能力。
——建材机械装备生产基地。加快建材机械装备业科技研发进程,通过提升核心技术,重点提高大型建材成套装备生产能力,在技术创新和成套配套能力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朝阳重型机器公司和朝阳重型机械制造厂为龙头,顺应水泥机械设备大型化、国产化发展趋势,完善成套加工技术手段,形成日产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总包能力。积极支持中小建材机械制造企业改造、联合、重组,形成规模优势。
依托我市原材料和各种合金材料资源丰富的优势,整合现有生产能力,实现铸造业的规模扩大和全面提质,形成纵贯全市东北至西南方向的铸造产业带,重点发展北票和喀左冶金铸造园区。2015年,全市铸件产量达到500万吨。培养壮大建筑机械、农用机械、节能环保机械、制药机械、金属切削机械等成长性企业。
3、培育发展能源及新能源电器产业。同步发展传统能源和新型能源两大能源产业,全力推进辽宁(朝阳)新能源电器(超级电容器)产业基地建设。2015年,能源及新能源电器产值突破800亿元。
——大力发展传统能源。积极发展火力发电,优先发展热电联产业。实施燕山湖发电项目二期工程,力争增加4台1000MW容量空冷机组,最终形成5200MW发电能力。建设国电电力朝阳2×350MW热电联产项目,争取建设国电电力二期以及北票、凌源、建平、喀左热电联产项目。积极开发页岩油,2015年页岩油产量达到20万吨。同时鼓励发展坑口发电、煤层气开发等资源利用项目。
——积极发展新型能源。充分利用风力和太阳能资源,建设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项目。“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风力发电5000MW,太阳能光伏发电300MW,选择资源条件好的县(市),争取建设成为省内百兆瓦光伏发电示范县。积极开发生物柴油、纤维乙醇等生物质能源。
——全力推进辽宁(朝阳)新能源电器(超级电容器)产业基地建设。以超级电容器为主,积极发展电动车、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绿色电池和大型储能系统等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孵化平台、研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融资平台建设,每年建设一定数量的标准化厂房。加快研发平台建设,“十二五”期间规划新建一座高水准研发大厦。产业基地建成面积达30平方公里(包括商住区),力争形成千亿元产业规模基础。
4、培育和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坚持用工业发展理念发展农业,提升档次,创建品牌。以宏达牛业、鑫枫羊业、柏慧燕都、北票宏发等企业为龙头,使我市牛、羊、生猪、禽屠宰加工能力分别达到20万头、300万只、500万头、2亿只。依托木材、酒葡萄、山杏、大枣、苹果等资源优势,在发展木材加工业的同时,以天池葡萄酒公司为龙头,积极发展葡萄酒、果汁等食品饮料企业,壮大生产规模。创造条件,提高农产品加工率。2015年,粮食加工率达到地产量的50%,蔬菜综合加工能力达到地产量的30%以上;中药材加工量达到25万吨。积极推广公司(市场)+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模式,以龙头企业拉动基地建设。2015年,有80%以上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实现200亿元。
5、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依托现有资源和企业优势,加速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加品种,扩大规模;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2015年,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实现产值400亿元。
依托东鑫、源泉水泥等企业,壮大生产规模,力争到“十二五”末期产能达到1000万吨,把我市建成区域性水泥生产基地。依托建平陶瓷园区,发展建筑陶瓷、卫生陶瓷;以凌源世明玻璃有限公司为龙头,发展太阳能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等玻璃深加工产品。以棉纺织和服装加工为重点,全面提升中泽朝纺、北票新元纺织等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造纸、酿造、制糖及紫砂等轻工产品的发展。积极发展煤基多联产,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大型煤化工产业基地。积极培育长峰电源、佛瑞达包装材料、普仁生物制药、华星生物工程、建平红山玉等新兴产业。
(二)加快发展服务业
以打造现代物流产业园区为核心,加快现代物流业、金融业、文化旅游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十二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35%。
1、加快物流产业发展。以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保障,以物流、信息流联通为手段,以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与锦州港、葫芦岛港合作,使朝阳成为辽冀蒙三边地区对外贸易的“无水港”。依托豪德、新天地在中心城区西南部建设以生产资料为主的物流中心,依托柏慧燕都、希波集团在中心城区西部建设冷链物流中心,同时分别在中心城区西部和燕都新城规划建设大型蔬菜交易中心和大型小商品批发市场。以五个县(市)为节点,每个县(市)至少建设两个大型冷链储运企业,构建南北、东西向延伸的“十”字食品冷链物流密集带;以服务设施农业为出发点,同步在五个县(市)建设蔬菜批发分拨中心,发展辐射辽冀蒙乃至全国的蔬菜物流网络,使朝阳绿色优质蔬菜向“国人厨房”迈进;以冶金产业为依托,建设钢铁物流中心,服务装备制造、铸锻造、建筑、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企业,同时加快发展以高端板材为重点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依托大型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
2、全面提升金融业。“十二五”期间,力争引进3-5家域外股份制银行到朝阳设立分支机构,引入竞争机制,创新金融产品,提升经营水平;着力培育和发展地方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组建朝阳银行并争取上市,加快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建设,力争每县(市)建成一家村镇银行。加强“三农”保险,形成覆盖广泛、结构科学的保险市场体系。加强融资平台建设,建立健全融资担保体系,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加快成立担保业自律组织,提升担保业运营水平,开辟多种融资渠道,运用产权融资、项目融资等形式,着力盘活存量资产和优化资源配置。创新融资方式,大力引进股权私募、创投基金等战略投资者。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十二五”期间,力争10户企业上市。
3、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依托朝阳独特的文化资源,着力发展内涵丰富、特色彰显的文化旅游业。积极打造“文明圣地”、“化石王国”、“三燕古都”、“东方佛都”等文化旅游品牌,实施项目牵动战略,重点建设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园区、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产业园区、凤凰山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南北塔历史文化博览区和北票龙鸟湖文化旅游产业园。同时,积极开发建设朝阳清风岭影视拍摄、喀左紫砂及民间工艺品制作、凌源北票温泉养生休闲度假、凌源皮影、建平艺术剪纸绒绣等文化产业基地。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开辟精品旅游线路,全力吸引域外游客。发展皮影、剪纸、紫陶艺术,开展戏剧创作、曲艺演出。加快文化旅游与现代科技融合,提升文化创新能力,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加快发展出版印刷、报刊发行、广电影视、演出娱乐、动漫游戏、工艺美术、会展广告等产业。“十二五”期间,五个县(市)各建成四星级以上酒店1家,市区新建四星级以上酒店3家以上。2015年,文化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40亿元。
4、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中心城区以新华广场和豪德贸易广场为核心,建设两大市级商业中心、7处区域级商业中心。发展壮大兴隆大家庭、大商新玛特、商业城等现有大型商业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零售企业来朝投资建店。“十二五”期间,实现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大型商业企业3个,超10亿元的5个。提升餐饮业发展水平,餐饮业零售额年均增长16%以上。加强机动车交易、成品油等专业市场建设。
大力发展以连锁配送、特许经营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兴业态。积极发展咨询、住宅地产、文化娱乐、体育休闲、节庆展会等新兴服务业;支持鼓励科技服务、创意设计、软件服务、商务服务、企业服务(智力资本、商务活动)等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托幼、食品配送、旧物回收等社区服务业。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建设。“十二五”时期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
(三)着力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畜牧业、林果业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开发杂粮、中药材等特色产品,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十二五”期间,粮食产量年均稳定在150万吨,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牌农产品8个。2015年,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200万亩,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
1、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大力发展保护地小区建设,着力扩大保护地面积,优化种植结构,加快保护地蔬菜和花卉繁育生产基地建设。加大国内外蔬菜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力度,每个县(市)至少建设2个年育苗能力5000万株的育苗基地。优化保护地内部种植结构,推广高效栽培模式,实现蔬菜、花卉、棚果、食用菌、特种养殖的多元化发展。推广秸秆反应堆技术,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水平。“十二五”前两年,实现户均一个保护地大棚的目标。
2、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实施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推进畜牧业生产基地的规范化生产,新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3000个。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发展牛、羊、猪、禽和饲料等五大产业。大力发展健康养殖,发展生态畜牧业。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建成辽宁省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搞好畜禽品种改良,实现畜禽良种全覆盖。加强动物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村级动物防疫工作室1400个。全面开展畜产品安全监测,确保畜产品生产安全。
3、抓好林果业生产。完成造林与封山育林41万公顷,五年间新增有林面积27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755万立方米。果树栽植面积达到240万亩,努力建成辽宁省最大的干鲜果业生产基地。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利用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积极推广林下中药材种植,“十二五”末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
4、健全农业支持和服务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利用生物技术着力提高蔬菜产品质量,推行无公害绿色蔬菜的标准化生产,每年新品种更新更换率达到35%以上,每年培训农民达到40万人次以上。强化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十二五”末农机总动力达到19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农机实用技术覆盖率达到75%。
(四)加快城镇化进程
按照“双核、一带、三轴”的市域城镇规划,全面加强中心城区、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强化承载功能,促进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进程,“十二五”末期城镇化率提高到50%以上。
1、打造“双百”中心城市。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实施“南拓北上”,重点建设改造“四城一区”。即强力推进燕都新城、西部产业新城、凤凰新城和朝阳县新县城建设,加快改造老城区。“十二五”期间,100万中心城区人口规模、100平方公里城区面积实现80%以上;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道路面积均达到9平方米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燃气普及率达到85%以上。
——燕都新城建设。以打造市级行政中心区为核心,合理界定功能定位。积极发展高科电子、综合物流、高技术制造、创意研发四大产业园区,有序开发什家河北岸、乐水新居、依山小镇、休闲半岛等生活社区。完成大凌河燕都新城城区段和什家河城区段改造,打造“活力港湾”,开发建设狼山森林公园,打造城市“氧吧”。2015年,建成区规模达到20平方公里,集聚人口20万人。
——西部产业新城和凤凰新城建设。以新能源电器产业基地和八里堡新城建设为支点,全面推进西部产业新城建设,适时启动高铁站区域综合服务中心、体育中心、会展中心建设;加快柳城组团鞍凌钢配套产业区建设和西大营子镇城中村改造。力争“十二五”期末,西部产业新城建成区规模2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20万人。凤凰新城建成区规模不少于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5万人,形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生态宜居的新城区。
——朝阳县新县城建设。沿柳城镇大凌河两岸合理布局,高标准建设行政区、工业区、商贸区、文化区和住宅区等功能性区域,打造朝阳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15年,建成区规模1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10万人。
——老城区改造。重点提升环境质量和物业管理水平,改善居住环境。改造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城中村,实现中心城市规划区全域城市化。按照“沿河发展,山水城市,文化朝阳”城市发展思路,实施城区企业“退二进三”工程,积极建设城市绿地和市民休闲广场。中心城区沿河全部形成带状景区。
2、加强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十二五”期间,县城和小城镇形成“双核、一带、三轴”的空间结构。“双核”即以朝阳中心城区(包括北票市区等部分区域)为主的东北部城镇发展核心和以凌源市区、建平县城(包括喀左县城及公营子镇等区域)为主的西南部城镇发展核心;“一带”即沿101国道发展的城镇综合发展带;“三轴”即以锦赤高速公路为主轴,以国道305和国道306为副轴,形成“一主两副”三条城镇发展带。统筹安排交通、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县城城中村改造和小城镇建设,着力提升各主要城镇综合服务职能,强化发展带的产业集聚功能,为实现朝阳与北票同城奠定基础。“十二五”末期,每个县(市)城区新增人口5万人以上。
3、促进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推进“一元化”户籍管理,增强城镇的公共服务综合保障能力,确保新落户居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机制,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让进城农民“进得来、留得住、有保障”。
4、大力发展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组建集设计、安装、施工一体化企业,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积极引进外埠高资质的建筑安装企业入驻朝阳。充分利用我市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务分包产业。“十二五”期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进一步加大中心城区重点区域、县城和小城镇房地产开发力度,优化房地产开发布局,改善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十二五”期间,房地产开发量4200万平方米,其中市中心城区完成开发量1600万平方米;建设廉租住房2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30万平方米。
5、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积极完善并严格执行城市规划,统筹城市发展建设空间布局;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城市管理模式;加大城市管理投入,提高城市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养护管理,推进城市绿化、亮化和美化;加强自然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保护;强化城市交通管理,创造便利出行条件;加强城市社区建设,逐步实现社区居民物业、卫生、幼托、缴费、邮政服务一体化。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适度超前、保障有力、功能完备、支撑发展的原则,继续加强交通、水利和电力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缓解经济发展瓶颈制约,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1、打造综合交通枢纽。继续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依托“一海三边”,全力推进并实现“南联”、“北引”、“西出”的发展目标,使朝阳成为连接黑吉蒙、通达京津冀的重要交通枢纽。
——以完善国省干线、建设高速公路和环城公路、县乡公路为重点,形成布局科学、干支相连、纵横交错的公路交通格局。高速公路以完善网络为目标,建设绥克高速公路,为喀左、凌源两县(市)打开从绥中和葫芦岛两港出海的通道,使我市形成“一纵两横”高速公路大骨架。普通公路重点实施“一纵一环”项目建设,一纵是重新规划并改造全长250公里贯通朝阳全境的南部纵线,打造与101线并行并联通沿海城市的南部经济通道;一环是建设五十余公里包容城区近百平方公里范围的环城区域快速通道,确保城区及周边交通畅通,拓展交通承载能力。改造通往内蒙、河北、省内沿海城市和中部城市出口干线公路。到2015年,全市新增公路里程3300公里,总里程达到17000公里。在全部行政村通油路的支撑下,进一步延伸农村公路通达通畅的广度和深度。
——以铁路扩能改造为重点,全力推进京沈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推进朝阳铁路运输网络建设,完成叶赤铁路、锦承铁路朝阳段复线扩能改造工程;完成赤峰至锦州港铁路货运专线建设工程;新建赤峰至二河口煤码头铁路工程。推进京沈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和赤峰至京沈客专连接线项目,努力构筑连接东北和京津冀的第二大通道。
——以机场扩能改造,增加航班密度为重点,完善航空运输服务网络。完成机场扩能改造工程建设,提升航空运输能力,根据需要适时开通至上海、深圳等航线。
2、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的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以控制性骨干工程为重点,加快防洪、蓄水、引水、供水工程建设,提高供水能力。
——加强防洪蓄水工程建设。做好生金、雕窝山等蓄水工程前期工作,并力争实施。做好燕山湖、白石等重点水库清淤增容,提高蓄水能力。加快大凌河、小凌河、老哈河、青龙河等重点河段治理。
——加强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凌源、建平应急供水工程。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口饮水质量。“十二五”期间,实现每个自然村一眼安全饮水井的目标,彻底解决农村不安全饮水问题。加强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工作,推进节水灌溉工程。“十二五”末期,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50万亩,实施节水管灌10万亩。
3、加快电网建设。新建和改造一批变电站(所)及线路。建设500千伏利州变电站,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到“十二五” 末期,全市220千伏变电站总数达到15座,500千伏变电站2座,切实提高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加快推进充电站、充电桩建设。适应风电、光电等新型能源接入需要,建设智能电网。
4、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土地合理布局、集约开发为重点,做好功能区规划,实现中心城区与中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加强城市建筑风貌设计,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城镇供电、供暖、供水、排污、人防、消防等设施建设,完善地下管网配套工程,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城镇的集聚功能。推进天然气管道建设,“十二五”初期实现供气。大力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运营线路,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服务功能。新建(改造)中心城区道路100公里。
(六)实现城区经济和县域经济“双轮驱动”
针对市本级和双塔、龙城两区实际,加大城区经济推进力度。每个区重点抓好一个50亿元的服务业聚集区和100亿元产业集群建设,确保“三年倍增”计划目标实现,力争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以上。双塔区以中心城区发展为依托,以燕都新城建设为契机,以商贸物流、一体化电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为主导,加快推进服务业聚集区和高科电子产业集群建设,促进城区经济全面发展。龙城区以西部产业新城为核心,加快培育新能源电器、精品钢材、火力发电、热电联产、商贸流通等重点产业,形成集产业、商贸、居住为一体的新城区;全力提升产业园区建设水平,形成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体系。积极做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工作,争取进入国家级开发区行列。
继续强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在大力发展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安全饮水井和设施农业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和乡镇特色主导产业培育。重点推进北票粉末冶金和除尘设备、凌源玻璃水泥、朝阳县有色金属、建平陶瓷、喀左铸锻产业集群建设。做好北票经济技术开发区移区、扩区工作,力争每个县(市)区都有一个重点园区进入省级开发区行列。积极推动北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2015年,所有县(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达到10亿元以上,力争2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每个乡镇发展一个产值超5亿元的主导产业。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完善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推进农业生产集约化发展。构建农村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生产经营服务体系。着力改善农村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邮政等公共服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状况,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一体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
(七)推进资源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绿色经济、保护环境,推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城市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推进节能减排。全面贯彻实施《节约能源法》,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制度。加大改造和调整力度,优化产业升级,加强节能减排管理,增加节能减排投入。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和农村节能,积极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推动公共机构节能。2015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继续加强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实施产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适时在中心城区新建1-2座污水处理厂,同时推动辖区内3万人口以上建制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市、县生活垃圾、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排放和新增燃煤设施。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和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量达到省考核目标。
2、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根据资源自然赋存状况,加大资源勘查力度,摸清资源底数。提高开采技术,加快开发利用低品位矿石资源,淘汰落后开采能力。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推动城市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项目建设。强化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处置,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为重点,提高资源综合使用效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高效清洁能源。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充分开发利用云水资源。搞好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护,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41.12万公顷,耕地保有量45.97万公顷。
3、建设生态屏障区。按照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目标,加快推进辽西生态屏障区建设。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加强水土保持以及对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实施采矿区生态恢复治理工程。继续实行封山禁牧,巩固500万亩荒山造林绿化成果,完成120万亩坡地造林绿化任务,提高成活率,森林覆盖率上升到45%。加大防沙治沙投入力度,全面提高和加快沙漠化土地治理效果和进程,治理沙化草原300万亩。积极支持大、小凌河生态恢复工程建设。
(八)深化体制改革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和程序,推进行政部门绩效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型政府。积极推进行政管理方式改革,提高政务信息化水平。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项目、减少行政许可、减少审批环节,规范自由裁量权,推进网上审批业务建设,努力实现服务提质提速。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学会、社团法人、中介、咨询服务等社会组织。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增强镇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政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强化责任追究,实行行政问责,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支持中小企业调整结构、开拓市场、创新技术、转型升级。切实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放宽经营范围,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多领域、全方位参与项目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创新资本运营模式,为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便利条件。不断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在投资、土地、财税、金融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加快中小企业孵化器、中小企业信息网、中小企业上市培育中心建设。积极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个体劳动者协会以及各种行业协会,使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3、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创新经济区管理体制机制,赋予经济区更多的经济发展管理权限。创造条件,积极争取部分经济区列入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缓解土地、环境、资源等瓶颈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
继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财税改革,不断完善财政管理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创新金融管理制度。
(九)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以享受辽宁沿海经济带政策为契机,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强化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城市之间的共通融合,全力将朝阳打造成为辽西北的重要开放门户。
1、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效率。坚持政府主导、立足辽宁、面向国内、走向海外,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利用选商、招商。做好产业链招商的项目包装工作,积极引进产业关联度和产品附加值高,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投资项目。注重原有项目进一步深化合作,促进规模、效益提升。结合朝阳自身产业发展特点,抓住产业梯度转移机遇,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制造业转移,争取成为“南资北移”的首选之地。
2、实现出口和利用外资双突破。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引导和组织企业参与国际展洽活动,不断扩大企业产品的国际市场覆盖面。努力培养和挖掘新的出口增长点,积极帮助有出口潜力的企业申请自营进出口权,开展出口业务。出口创汇年均增长20%。以项目组团、园区组团的模式,积极开展港澳台和国外招商引资活动。做好在谈外资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确保意向投资按期落地。“十二五”期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35%。
3、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充分利用朝阳与辽西沿海城市产业关联度高的相对优势,分享政策优惠,开展产业对接,实现融合发展。主动参与沈阳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及整个环渤海经济圈的区域互动,通过多种方式促成企业间的合作。依托朝阳做为东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城市的优势,以内蒙东部地区作为纵深腹地,以锦葫两港为代表的辽西沿海港口群为出海口,实现港口与腹地的良性互动,发展枢纽经济。
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将我市产业新区、产业聚集区纳入省沿海经济带重点支持区域。
(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以引进、转化先进适用科技成果为主要方式,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战略基点,建立健全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十二五”时期,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
1、加强科技体制创新建设。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改进科技奖励办法,加大对自主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引导创新投入和创新人才等资源向企业集聚,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激活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提升产学研合作的层次和紧密度,实现经济与科技的有机结合。整合科技资源,搭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组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培训、成果转化等服务,促进产学研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到“十二五”末,全市省级企业研发中心达到40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达到60家,重点实验室2个,博士后、专家工作站4个。
2、加强科技引进与开发。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对接,力争在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以及农业等领域有所突破。扶持凌钢、朝柴等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加大科技开发投入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对现代物流产业聚集区建设的服务和支持。推进以超级电容器产业基地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中心和孵化中心建设,对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相关技术开发与服务活动给予政策扶持。围绕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集成,加强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示范与推广,为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完善科技投入体制。坚持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形成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建立稳定持续增长的科技投入体制。制定实行支持集成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科技型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
(十一)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
1、优先发展教育。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完善多层次现代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新建高水平幼儿园20家以上,学前三年儿童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到60%,小学阶段净入学率和保留率达到9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0%,保留率达到99%。稳定普通高中教育,加快普通高中优质化特色化建设步伐,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95%。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积极筹建本科大学,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万人以上规模。大力发展面向本地经济的职业教育,继续优化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以工程技术学校为依托,建设一所高水平、现代化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力争在校生达1万人。办好特殊教育,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2、全面繁荣文化事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强市,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构建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完善文化(群众艺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建设。每个各县(市)区至少建设改造1家数字影院,城乡电影放映全部实现数字化。整合资源,建设朝阳大剧院,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农村乡镇综合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2015年,全市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加强文物、文化遗产、古生物化石保护和利用,完成牛河梁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管建并举,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主体多元、优势互补、覆盖面广的文化新闻出版市场体系。加强档案、史志工作,提高全市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水平。
3、努力提高卫生医疗服务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覆盖范围,提高补助标准。201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力争达到100%。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2015年,全市平均期望寿命实现76.5岁、婴儿死亡率降至千分之9.5以下、孕产妇死亡率降至万分之1.5以下。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整合医疗资源,加强与国内大型医疗院所对接合作,改善医疗条件,新增床位数2000张,形成三家三级医院,二家三甲医院,一家大型高水平医院。积极开展慢性病防治,成立肿瘤、心脑血管防治中心,提高诊疗率,降低病死率。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重点人群健康以及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地方病、职业病监管和防治;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以乡为单位,接种率达到99%;全民健康知晓率达85%以上;加快建设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4、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初步建成具有朝阳地方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体育人口达到全市人口的50%以上,努力打造在全省具有一定影响的群众体育活动品牌。完善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力争竞技体育成绩位居全省中等城市前列。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群众体育组织尤其是各类体育社会团体的建设。2015年,全市体育设施基本达到举办全省综合性运动会的要求。同时,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抓好体育场馆设施的开发利用。
5、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计划生育政策和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加强服务机构和技术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2015年全市服务机构全部达到省级优质服务示范站(所)标准,国家级优质服务单位达到4个县(市)区。人口总量控制在352万人以内。
6、重视妇女儿童工作和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大妇女儿童事业经费投入,贯彻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全面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就业率。增加社会福利事业投入,加快老龄事业发展。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完善福利机构养老制度,实现福利机构新增床位4200张,每千名城市老人床位达到22张左右。健全各级残疾人组织,完善残疾人工作体系,推进残疾人就业,扶助残疾人创业。做实做大慈善事业,健全完善市、县两级慈善组织。
(十二)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
1、着力促进充分就业。建立就业工作责任制,重点做好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落实就业政策、改善就业服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工作。“十二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7万人,劳务输出总量达到150万人次,普惠制培训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2、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深化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社会优抚对象待遇水平,实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继续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完善耕地占用补偿等政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扩大劳务输出,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7%。
3、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资金来源多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制度规范化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深入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实现市级统筹,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险救助,完成全省医疗保险“一卡通”工程。2015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4、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继续大力实施整村推进、移民搬迁、扶贫培训和定点扶贫工作。创新扶贫模式,建立扶贫开发新机制。 “十二五”期末,农村扶贫小额信贷规模达到2亿元,互助式扶贫规模达到3亿元,使56.8万低收入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实现稳定脱贫。“十二五”期间实施整村推进的村达到40%以上。
(十三)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职能作用。拓宽人民群众民主参与渠道,巩固和发展基层民主,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处理好新时期宗教关系,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和户代表选举的比例达到50%,村务公开面达到100%。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市、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督,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完善法律援助保障体系,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强化司法权威,维护司法公正,依法严厉打击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大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力度,加强政法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十四)建设和谐平安朝阳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做好军民共建、“拥军优属”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开展创建和谐社区、村屯活动,推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矛盾的调处机制,畅通诉求渠道,建立高效信访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严格安全执法,切实加大安全生产工作力度。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健全社会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机制,依托公安、消防部队建立应急救援队伍,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组织落实力度
实施“十二五”规划是一项具体而复杂的工程,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明确分工,强化责任、分解落实,把纲要提出的任务目标分解到每一个计划年度中,保持实施的连续性;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必须与总体规划衔接,保证重点领域规划目标的实现,形成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规划落实总体规划的合力。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经中期评估需要对本规划修订时,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批准。加强对规划纲要的宣传力度。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加强对规划的宣传,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各级政府、各部门要提高规划意识,自觉以规划指导工作。改进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水平,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程序,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增强人才和智力保障
坚持用“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各级领导干部头脑,不断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在朝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全市形成推进改革与发展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全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通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结合“大学生村官”、“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和“三支一扶”工程,开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切实解决乡村基层人才短缺的问题。
(三)充分利用政策支持
根据公共财政服从和服务于公共政策的原则,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重点支持民生和基础性公共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重点投资项目,做好省和中央投资争取工作,建立工业发展基金,做好地方财力配套工作。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整合政府投资,改进投资方式,加强项目监管。积极利用好辽宁沿海经济带以及突破辽西北政策,在信贷、土地、环保、安全、科技、地方债等方面取得更大支持。利用国家对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扶持政策,争取项目、资金,培育新的增长点。
(四)坚持项目支撑
强化项目储备,建立和完善重大项目储备库,扎实开展项目储备库的动态管理,通过重大项目储备库的建设、管理,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项目支撑。加快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推进项目储备由概念项目到项目建议书再到可研报告,以至到初步设计,循序渐进,依次展开,不断提高工作深度,把前期工作进度与储备项目深度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储备库的基础性作用。强化目标责任制,建立促进项目储备库建设的长效机制。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加大项目开发力度,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五)积极扩大消费需求
以扩大消费需求为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拓展新兴服务消费,促进发展型、休闲型服务消费增长。完善便民利民的服务网络,促进文化、旅游、健身、社区服务等领域增加消费。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引导城市商贸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构建城乡贯通的现代流通体系。研究制定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六)建设廉洁高效政府
着力建设廉洁政府、服务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积极推行和完善“一条龙服务”,全面实行服务承诺制、一次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上来。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减少行政性收费项目,努力打造“诚信朝阳”。用硬措施建设软环境,完成服务功能,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市场、政策、法制和生活环境,创造先进的人文环境,提高朝阳在经济发展中的软实力。落实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言必信、行必果,提高政府公信力。营造以诚安商、以商招商的氛围,努力把朝阳建设成为最佳的投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