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朝阳市201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书面)
发布日期:2013-03-12

——2013年1月7日在朝阳市第十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陈世英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全市201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预算执行情况      

(一)全市预算执行情况      

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2012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任务为1060000万元,当年完成1070855万元,为预算的101%,超收10855万元;比上年增长23.2%,增加201617万元。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 税收收入完成777813万元,为预算的96.4%,比上年增长18%,增加118536万元。非税收入完成293042万元,为预算的115.8%,比上年增长39.6%,增加83081万元。其中,专项收入完成35381万元,为预算的84.2%,比上年下降11.8%,减少4728万元;其它非税收入完成257661万元,为预算的122.1%,比上年增长51.7%,增加87809万元。

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2012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为1320000万元,加上在预算执行中省追加的各项转移支付补助及上年结转支出等,年末支出预算调整为2251512万元。当年完成2142740万元,为预算的95.2%,比上年增长23.8%,增加411347万元。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28535万元,为预算的98.5%,比上年增长14%,增加28046万元;公共安全支出113457万元,为预算的97.1%,比上年增长21.3%,增加19936万元;教育支出360948万元,为预算的98.3%,比上年增长62.4%,增加138642万元;科学技术支出20662万元,为预算的99%,比上年增长13.5%,增加2457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86857万元,为预算的96.1%,比上年增长11%,增加38332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325304万元,为预算的96.2%,比上年增长41%,增加94526万元。

2012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070855万元,加上上级补助和上年结转收入等,收入总计2454216万元;2012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2142740万元,加上上解省支出和结转下年支出等,支出总计2454216万元;当年实现了收支平衡。      

(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2012年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任务为175000万元,当年完成175550万元,为预算的100.3%;比上年增长15.8%,增加24006万元。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 税收收入完成106218万元,为预算的80.1%,比上年增长0.6%,增加674万元。非税收入完成69332万元,为预算的163.8%,比上年增长50.7%,增加23332万元。其中,专项收入完成11715万元,为预算的89.9%,比上年下降7.9%,减少1008万元;其它非税收入完成57617万元,为预算的196.6%,比上年增长73.1%,增加24340万元。

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2012年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为207000万元,加上在预算执行中省追加的各项转移支付补助及上年结转支出等,年末支出预算调整为552306万元。当年完成481855万元,为预算的87.2%,比上年增长10.9%,增加47429万元。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9306万元,为预算的92.3%,比上年增长6%,增加1652万元;公共安全支出34983万元,为预算的85.7%,比上年增长10%,增加3174万元;教育支出67019万元,为预算的91.6%,比上年增长127.5%,增加37565万元;科学技术支出3326万元,为预算的97.1%,比上年增长4.4%,增加140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85587万元,为预算的97.7%,比上年增长1.1%,增加2013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23201万元,为预算的92.9%,比上年增长15.9%,增加3180万元。      

2012年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75550万元,加上上级补助和上年结转收入等,收入总计1705499万元;2012年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481855万元,加上上解省支出、补助下级支出和结转下年支出等,支出总计1705499万元;当年实现了收支平衡。      

各位代表,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各种严峻形势,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扎实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积极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与社会和谐稳定,较好地完成了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当年各项财政收支目标及任务。在本届政府任期内,2012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是2008年的2.7倍,四年间年均增长27.8%;2012年全市财政公共预算支出是2008年的2.31倍,四年间年均增长23.2%。    

第一,坚持科学理财,支持经济较快发展和结构优化。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和优化经济结构方面的积极作用,认真落实好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并积极制定配套扶持政策。在争取国家和省宏观调控有关政策措施方面,当年争取扩大内需中央基建投资4.7亿元,重点支持了171个项目;争取省突破辽西北资金1亿元,支持了县级工业园区建设;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资金1.23亿元,支持了市中心医院、市第二医院、康宁医院、体育场和西部新区排污管道等建设;筹集资金1496万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认真落实国家结构性减免税费政策,共为企业减免税费3.2亿元。促进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和重点科技项目建设方面,当年筹集技术改造及贴息资金4715万元,支持凌钢三期600万吨生产项目及鞍凌公司等重点企业技改项目;筹集资金3466万元,支持航天长峰朝阳电源有限公司等123户企业的科技项目创新、研发等;争取省节能减排专项资金1986万元,支持北票理想机械有限公司等19户企业实施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项目;争取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产业贴息资金606万元,支持了朝阳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等5个项目。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方面,争取资金3.5亿元,用于国家节水增粮行动和节水滴灌工程等农田水利建设;筹集资金8400万元,重点支持设施农业工厂化育苗中心、蔬菜批发市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及农民培训、高峰论坛、市校农超对接等活动;争取资金5130万元,建成947个省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4亿元,当年完成51个建设项目;积极推进县乡财源建设,获得省财政财源建设招商引资奖励资金741万元,北票富贵鸟矿业有限公司等3个项目获得“辽宁省县区财源建设招商引资优秀项目”荣誉称号,10亿元以上农产品深加工财政补助项目扎实推进。当年全市七个县(市)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9.5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建平县、北票市均超过了20亿元。在支持城区经济发展方面,当年筹集资金5700万元,支持辽宁(朝阳)新能源电器产业基地和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双塔中央商务区被评为省级服务业示范集聚区,龙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万商国际等重点项目带动下迅猛发展。在扶持中小企业贷款和政府融资平台建设方面,当年共为12家中小企业提供了1亿元贷款担保;成功发行朝阳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债券16亿元,主要用于燕都新城保障性住房及配套道路、地下管网建设;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应急贷款1亿元,保证了地方政府应对自然灾害需求。在支持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当年争取1.42亿元资金,重点支持凌河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治理及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筹集资金4920万元,完成了45.7万亩坡地造林和1.3万亩青山治理工程建设任务;争取资金5800万元,继续实施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争取资金4.55亿元,支持32个凌河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新建、改扩建污水处理厂10座。    

第二,坚持依法理财,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在加强税收征管方面,努力挖掘税源,加大税收稽查力度,特别是对凌钢、朝阳银行等31户重点税源企业进行重点监控;创新征管方式,在对全市房地产等行业实施“税控机”管理、对餐饮住宿等行业实行“以票管税”的同时,继续实施社会综合治税,防止税收流失。加强非税收入征管方面,在坚持依法依规征收的前提下,重新清理核定了收费项目和标准,进一步规范了征管措施。当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了100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在加强支出管理方面,继续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认真执行中央和省市关于“三公”经费的有关规定,努力降低行政成本,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方面,当年共向上级争取各类财政性资金121.8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增加21.5亿元,是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1.14倍,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6.9%,有效缓解了地方财政收支困难。    

第三,坚持改善民生,不断推进社会建设。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民生、法定、社会事业等重点支出稳定增长。当年全市用于教育、强农惠农富农、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方面支出达117.6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4.9%。全市农业、科技、教育、文化等法定和重点支出,按可比口径均超过了全市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11.7%)。在保证财政供养人员工资发放方面,当年筹集资金43亿元,保证了全市13万名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发放率100%;市本级筹集资金1.98亿元,完成了1.7万人进一步规范津贴补贴工作,各县(市)区也按要求完成了此项工作。在保证政权运转、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方面,积极筹措资金,保障党政机关正常运转和履行职责;完善政法经费保障和装备配备标准体系,基层政法部门装备水平、办案能力和经费保障标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筹集资金3226万元,确保全市十八大维稳安保和各级人大政府政协换届顺利进行;投入资金700万元,保证了全市安全生产监管、产品质量监管等工作顺利开展。在加强社会保障工作方面,认真落实社会保险政策,累计为11.8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22.6亿元;筹集医疗保险费12.8亿元,受益群众达200万人次;筹集资金1.9亿元,用于落实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政策。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和冬季取暖补贴资金5.2亿元,保障了全市25.4万名城乡低保对象基本生活;为全市30万城乡低收入人群发放春节一次性救助金1.2亿元,发放贫困大学生助学资金281万元;发放生活补助金8201万元,医疗补助金439万元,保障了全市2.4万名优抚对象基本生活;及时拨付救灾救济资金1494万元,保障了7.8万名灾民基本生活。积极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累计发放补贴资金2.6亿元,用于落实公益性岗位补贴等相关政策;投入培训补贴资金2000万元,全市共有1.6万人享受免费职业培训。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全市筹集资金7500万元,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健康服务;全面启动了乡镇卫生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市本级投入资金400多万元,用于食品药品监督检测,保障公共用药和食品安全。在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方面,当年共发放粮食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5.4亿元,有248万农业人口受益;兑付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财政补贴资金7955万元,全市共销售和以旧换新29万台(部);筹集资金9100万元,全力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受益人口21.2万人;争取中央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7338万元,用于水库移民生产和改善生活条件;筹集资金8517万元,大力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在支持教育文体等社会事业方面,积极筹集财政性教育经费,完成了全市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5%的占比任务;争取资金2390万元,全市新建和改建45所幼儿园;统一了全市城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争取资金4105万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筹集资金 6575万元,用于全市特殊教育、普通高中、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项目建设;完善全程助学体系,全市累计发放各类助学金5086万元,救助学生3.1万人;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顺利通过国家考核验收。筹集资金1777万元,支持全市博物馆、纪念馆和市群众艺术馆、图书馆等公益性单位免费开放;筹集资金1.2亿元,支持了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二期、牛河梁遗址公园等文化产业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筹集资金1118万元,用于全市送戏下乡、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筹集资金740万元,保障了十二运场馆改造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落实。筹集资金1896万元,用于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等。在支持城市建设方面,当年市本级筹集资金7.4亿元,完成了53      公里    中心城区外环路建设;筹集资金3244万元,用于老旧小区改造和既有居住供热计量改造;筹集资金3290万元,用于市区内34公里    地下供水管网新建和改造;筹集资金2.33亿元,用于城市绿化、基础设施和城区道路建设等;争取省专项资金6000万元,确保珠江大桥竣工通车;筹集资金6.6亿元,积极推进燕都新城建设。筹集资金2.21亿元,全市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5.1       平方米          

第四,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财政体制机制。进一步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以公共财政预算为主体的政府预算体系,试编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通过完善部门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编制综合预算等手段,努力提高预算时效性及年初预算到位率。全面推进和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平台及实行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保证了财政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指导县(市)区全部完成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工作;建立统一规范的非税收入收缴体系,完善收缴程序和相关管理办法,全市各县(市)区均完成了收缴制度改革工作;在市本级和县区机关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了公务卡改革。政府采购管理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市本级已建成政府采购一体化服务与监管平台;当年全市政府采购资金7.6亿元,节约资金5002万元,节约率为6.2%。积极开展乡镇财政“两基”建设工作,当年筹集资金5398万元,有84个乡镇政府便民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积极推进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村内道路建设,争取省以上财政奖补资金1.67亿元,全市完成村内道路227条581.4公里。    

第五,坚持科学监管,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绩效。在加强财政监督方面,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财政部门监督办法》(财政部69号令),对全市2011年部分惠农专项资金进行了监督检查,对财政收入质量、机关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社保资金等进行了专项检查。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建立了监管信息报表分析机制,推行了强农惠农补助(补贴)性资金“一折(卡)通”发放和查询信息系统。积极配合完成了国家审计署等审计检查组对我市有关财政资金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对审计和检查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整改。在加强会计管理方面,强化会计监督检查职能,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检查。在加强财政绩效管理方面,当年制定了《朝阳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绩效考评办法》、《朝阳市乡镇财政“两基”建设工作绩效考评办法》等文件,并进行了考评。当年对610个财政性投资项目进行投资审核,实际审减率达19.3 %在财政信息化建设方面,相继完成了国库支付系统、非税收入收缴系统、预算执行管理系统的升级及政府采购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县乡财政管理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扎实有效推进。    

2012年全市财政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财政保障能力依然脆弱。二是财政收入对资源、房地产等行业依赖性过大,非税收入占比较高,可支配财力水平较低。三是市本级财政困难状况尤其严重,改革财税体制、培植财源等工作任务十分紧迫。四是财政改革和充分履行财政监管等财政职能的压力很大,等等。

二、2013年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2013年全市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财政调控,支持经济平稳发展,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财政改革,着力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全力组织财政收入,努力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加强财政管理,着力提高财政管理绩效,全面推进朝阳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财政收支预算具体安排如下:

(一)2013年全市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1242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6%,增加171145万元。其中,税收收入安排926200万元,比上年增长19.1%,增加148387万元;非税收入安排315800万元,比上年增长7.8%,增加22758万元。      

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按地方经常性财政收入口径安排1570000万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18.9%,增加250000万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安排294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1%,增加27000万元;公共安全支出安排94380万元,比上年增长10%,增加8580万元;教育支出安排362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6%,增加50000万元;科学技术支出安排15900万元,比上年增长16.1%,增加2200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安排281500万元,比上年增长25%,增加56300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安排151800万元,比上年增长32%,增加36800万元。加上省财政提前下达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118715万元,支出预算总额为1688715万元。      

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1242000万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等,全市财政收入总计1912415万元;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安排1570000万元,加上省财政提前下达的专项和上解省支出等,全市财政支出总计1912415万元;收支相抵,当年预算收支平衡。      

(二)2013年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179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增加3450万元。其中,税收收入安排1193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3%,增加13082万元;非税收入安排59700万元,比上年下降13.9%,减少9632万元。    

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按地方经常性财政收入口径安排215400万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4.1%,增加8400万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安排30000万元,比上年增长5.6%,增加1600万元;公共安全支出安排21540万元,比上年增长6.6%,增加1340万元;教育支出安排27700万元,比上年增长4.9%,增加1300万元;科学技术支出安排4580万元,比上年增长2.7%,增加120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安排46390万元,比上年增长3.4%,增加1540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安排22300万元,比上年增长3.9%,增加840万元。加上省财政提前下达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41202万元,支出预算总额为256602万元。    

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179000万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等,市本级财政收入总计908670万元;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安排215400万元,加上省财政提前下达的专项、上解省支出和补助下级支出等,市本级财政支出总计908670万元;收支相抵,当年预算收支平衡。      

三、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努力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执政的第一年,做好全年财税工作至关重要。全市财税工作虽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但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切实采取各种有力有效措施,努力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2013年全市财政重点工作安排如下:    

第一,注重加强收入征管,着力促进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不断完善税收征管体制机制,建立征收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收入任务;加强收入调度与分析,及时解决收入中存在的问题;健全收入动态监控体系,加大对重点税源、重点税种、重点行业的监控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税收及时足额入库;努力挖掘税源,运用现代化征管手段加强征管,堵塞征收漏洞;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加强税收征管的积极性;防止收“过头税”。编制规范的非税收入预算,清理非税收入项目和标准;防止收“过头费”;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增加政府可支配财力;努力降低非税收入占比,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积极向上级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将政策享用到最大化。    

第二,注重加强和改善财政调控,着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项目的实施;支持力宝重工、国电热电联产、新都黄金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鞍凌钢和燕山湖电厂抓好生产经营。要以国家“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为契机,认真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特别是认真落实好国家支持小微企业财税政策,减轻中小企业税费负担,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继续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加大农业投入,支持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节水滴灌等农田水利建设;全力推进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稳步发展林果业;继续支持10亿元以上农产品深加工财政补助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城镇化和以产业集群为重点的园区建设,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大力支持城区经济发展,继续推动双塔中央商务区、龙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精深农产品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燕都新城建设。加大对招商引资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实施好青山、碧水和蓝天工程,全面完成2.4万亩矿山生态治理和44.7万亩坡地造林工程,切实抓好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进一步加大凌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第三,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促进社会事业和谐发展。坚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公共财政资源用于改善民生和支持社会事业发展。认真落实好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促进社会公平。广泛筹集资金,把市政府对人民群众承诺的10件实事办好办实。支持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59所标准化幼儿园新建改扩建,积极落实中小学免费教育政策,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做好社会保障等专项资金筹措工作,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逐步提升医疗保障水平,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财政政策,积极构建社会救济体系,确保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救助。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突出朝阳文化特色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不断完善以农村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启动20户以下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积极落实有关医疗改革政策,推进基本医药制度改革,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偿办法,健全城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切实加强管理,确保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到位。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推进城区供水、供气、供热管网改造工程,推进城市绿化和道路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步伐,营造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积极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做好十二届全运会排球赛承办工作。    

第四,注重推进各项财税改革,着力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市对县(市)区财政体制。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大预算信息公开推进力度。继续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和公务卡制度改革,优化支付业务流程,完善支付信息系统,改进和规范代理银行服务工作。继续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市本级采购事项全部在政府采购一体化服务与监管平台上运行。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两基”建设,全面完成乡镇政府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工作。      

第五,注重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着力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加强预算编制管理,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减少待编预算,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健全一体化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将评价结果作为加强财政管理与以后年度编制预算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财政资金运行监督体系,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审计监督及社会各方面监督,认真整改发现问题。全面强化财政管理基础工作,做好基础数据收集与整理,完善部门基础信息数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强化项目库建设,实行滚动管理。切实加强基层财政单位建设,不断完善市县乡三级财政和各级财政部门内部运行机制,特别要进一步强化乡镇财政职能。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加强财政管理,逐步建成各级财政部门内部、财政与预算单位、上下级财政部门间互联互通的一体化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会计工作,提升财会人员素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高度重视政府债务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化解政府债务,防范财政金融风险。      

各位代表,2013年全市财税工作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求真务实、勤奋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完成全年各项财政预算任务,为把我市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信息来源: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