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朝阳市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财政局)
发布日期:2014-03-10

——2014年1月8日在朝阳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陈世英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全市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
  (一)全市预算执行情况
  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2013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任务为124.2亿元,由于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经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批准将收入预算调整为112.4亿元,增幅调整为5%。当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2.5亿元,为调整预算的100.1%;比上年增长5%,增加5.4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完成81.4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9.5%,比上年增长4.7%,增加3.6亿元。非税收入完成31.1亿元,为调整预算的101.5%,比上年增长6%,增加1.8亿元。
  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2013年全市公共财政支出预算为157亿元,受公共财政收入预算调整影响,公共财政支出预算调整为146.8亿元,加上在预算执行中省追加的各项转移支付补助及上年结转支出等,年末支出预算调整为236.2亿元。当年完成230亿元,为预算的97.3%,比上年增长7.6%,增加16.2亿元。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3.4亿元,为预算的99.4%,比上年下降4.9%,减少1.2亿元;公共安全支出10.9亿元,为预算的98.7%,比上年下降0.8%,减少0.1亿元;教育支出33.7亿元,为预算的98.5%,比上年下降7.5%,减少2.7亿元,增幅下降主要是2012年教育支出中包括调入的5.1亿元教育方面的基金支出影响,如剔除该因素,同比增长7.7%;科学技术支出2.2亿元,为预算的94.3%,比上年增长5.6%,增加0.1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0.8亿元,为预算的99.6%,比上年增长9.6%,增加3.6亿元;农林水事务支出37.2亿元,为预算的97%,比上年增长10.1%,增加3.4亿元。
  2013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2.5亿元,加上上级补助和上年结转收入等,收入总计259.6亿元;2013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230亿元,加上上解省支出和结转下年支出等,支出总计259.6亿元;当年实现了收支平衡。
  (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2013年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任务为17.9亿元,由于市对城区财政体制进行了调整,体制调整后市本级收入任务为13.1亿元,当年完成13.1亿元,为预算的100.1%;比上年下降25.6%,减少4.5亿元(如按调整前口径,则本年完成17.9亿元,增长2%,增收0.4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完成6.2亿元,比上年下降41.9%,减少4.5亿元(如按调整前口径,则本年完成11亿元,增长3.7%,增收0.4亿元);非税收入完成6.9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2013年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为21.5亿元,加上在预算执行中省追加的各项转移支付补助及上年结转支出等,年末支出预算调整为45.9亿元。当年完成40.1亿元,为预算的87.4%,比上年增长3%,增加1.2亿元。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3亿元,为预算的97.3%,比上年增长4.9%,增加0.2亿元;公共安全支出3.5亿元,为预算的96.2%,比上年下降11.8%,减少0.5亿元;教育支出5.6亿元,为预算的97.1%,比上年下降22.3%,减少1.6亿元,增幅下降主要是2012年教育支出中包括调入的1.9亿元教育方面的基金支出影响,如剔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6.5%;科学技术支出0.9亿元,为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200.4%,增加0.6亿元,增幅较高主要是加大对辽宁(朝阳)新能源产业基地科技建设投入影响;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6亿元,为预算的98.6%,比上年增长13.6%,增加1.3亿元;农林水事务支出2.6亿元,为预算的74.9%,比上年增长43.5%,增加0.8亿元。
  2013年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3.1亿元,加上上级补助和上年结转收入等,收入总计162.4亿元;2013年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40.1亿元,加上上解省支出、补助下级支出和结转下年支出等,支出总计162.4亿元;当年实现了收支平衡。
  各位代表,今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及减收增支因素增多影响,全市财税工作困难和压力前所未有。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财税等部门密切配合,提早谋划,科学运筹,扎实工作,全市财政收入实现了稳定增长,民生和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有效促进了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较好完成了全年各项财政工作任务。
  第一,注重加强收入征管,努力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在加强税收征管方面,建立月调度和重点税源月分析制度,及时解决组织收入中存在的问题;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发挥联动作用;严格执行税收政策,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点税种的征管,努力挖掘税源;扩大综合治税范围,堵塞征收漏洞;认真落实省支持我市铁选企业用电补贴政策和市促进全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若干政策,增加了财政收入。在加强非税收入征管方面,认真执行非税收入年度征收计划,重点加强了土地出让收入管理;严格控制非税收入在财政收入中占比,努力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在积极向上争取各类财政性资金方面,当年共向上争取各类财政性资金1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增加15.3亿元,是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1.16倍,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6.8%,有效缓解了地方财政资金困难局面。
  第二,注重加强和改善财政调控,努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争取中央和省有关政策措施方面,当年争取中央和省资金18.11亿元,重点支持了城区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争取省突破辽西北资金1亿元,支持了双塔区和龙城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资金2.2亿元,支持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及朝阳师专建设等;认真落实国家结构性减免税费政策,当年共为企业减免税费4.3亿元。在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方面,争取贴息资金2632万元,支持朝阳浪马轮胎和重点园区等项目建设;投入资金1787万元,支持工业产业集群建设;争取资金1600万元,支持17个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投入资金3327万元,支持35个企业实施科技项目;投入资金1810万元,支持19个中小企业项目建设;市本级安排工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用于缓解中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努力推进12亿元二期企业债券发行工作。在支持现代农业和县域经济发展方面,投入资金3.4亿元,全力支持“节水增粮行动”和滴灌节水农业工程;投入资金2600万元,重点支持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和闲置棚恢复利用;投入资金5260万元,支持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工作;投入资金740万元,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资金2.7亿元,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61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县乡财源建设工程,获得省县区财源建设招商引资绩效考评奖励资金829万元,为全省最高。在支持城区经济发展方面,投入资金1723万元,支持10个地方服务业企业发展壮大;投入资金300万元,支持服务业建设年及夜经济、农超对接、会展经济等活动;投入资金1100万元,支持文化旅游发展;投入资金7.2亿元,支持了燕都新区建设。在支持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投入资金4991万元,完成围栏封育里程1772.8公里;投入资金5100万元,完成大小凌河流域退田还河2.8万亩;投入资金5068万元,完成荒山和坡地造林183.5万亩;投入资金5800万元,完成草原沙化治理58万亩;投入资金4.2亿元,凌河流域32个水污染治理工程投入运行;投入资金3600万元,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91.2万亩。
  第三,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促进社会事业和谐发展。当年全市用于社保、就业再就业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方面支出达到123.6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3.7%。全市农业、科技、教育、文化等法定和重点支出,按可比口径均超过了全市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4.6%)。在保证政权运转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支出方面,投入资金50.4亿元,保证了全市12.9万名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积极筹措资金,保障党政机关正常运转;投入资金2.9亿元,为政法部门办案能力和业务装备水平提高提供保障;投入资金3462万元,用于全市信访、维稳、公共安全等方面支出。在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方面,投入资金2735万元,用于全市103所幼儿园相关设施配备;投入资金1.68亿元,用于城市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投入资金7695万元,用于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和进县城就读学生生活费及交通费补助;投入资金1亿元,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7所,解决中心城区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投入资金1.02亿元,用于全市特殊教育等项目建设。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投入资金3.5亿元,开发2.3万个公益性岗位,3.3万人领取了社会保险补贴,2.1万人享受免费培训;为50.3万名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33.3亿元、为148.8万人次就医群众支付医疗保险费15亿元、支付失业生育工伤保险2亿元;投入资金5.9亿元,保障了20.2万城乡低保对象基本生活;投入资金2亿元,用于困难群体发放医疗救助、冬季取暖补贴、春节一次性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困难大学生救助等;投入资金9200万元,为全市2.4万名优抚对象提供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投入资金3265万元,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在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面,投入资金1.02亿元,为全体居民免费提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公共卫生服务;投入资金2439万元,完成H7N9防治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建设;投入资金1500万元,保障全市人民用药和食品安全。在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放粮食直补及退耕还林补助等资金6.5亿元,248万农业人口受益;投入资金8000万元,解决1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发放资金4500万元,做好家电下乡收尾工作;投入资金5819万元,用于改善水库移民及安置区居民生活条件和环境;投入扶贫资金7200万元,完成移民搬迁514户、支持龙头企业项目2000多个和扶贫开发示范村建设37个;投入资金1.8亿元,完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村内道路496公里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等工作。在支持文体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方面,投入资金292万元,支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投入资金917万元,支持送戏送影下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投入资金1868万元,支持博物馆等公益性单位向社会免费开放;投入资金1553万元,全面完成全运会体育场馆改造等各项组织筹备工作;投入资金2091万元,用于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投入资金4331万元,做好独生子女父母退休补助费发放和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工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资金2.9亿元,重点支持了机场基础设施、市政道路及排水、园林绿化等工程建设;投入资金3921万元,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12.2万平方米和2164户农村贫困家庭修建住房;投入资金1300万元,用于城区环城公路绿化带建设和哨口大桥改造工程;争取资金6.3亿元,用于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多方筹措资金,及时偿还了到期政府债务。
  第四,注重推进各项财政改革,努力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在城区财政体制调整方面,实施了城区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工作,理顺了城区间财政收入分配关系,规范了城区内税收征管秩序,促进了税赋公平,建立了稳定的财政管理体制机制。此外,还理顺了燕都新区财政管理体制。在预算制度改革方面,规范了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市本级完成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工作,政府预算体系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编制进一步细化,年初预算批复到位率进一步提高。在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完善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机制和市本级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功能,建成了较为完备的资金拨付体系;进一步加强了财政资金专户管理;健全了一体化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提高了财政资金高效安全使用程度;大力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当年全市共办卡15970张。在政府采购管理改革方面,政府采购信息一体化平台上线平稳运行;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进一步扩大了政府采购实施范围。在其它财政改革方面,“营改增”改革顺利推进;社会综合治税范围扩大到喀左县;启动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工作。
  第五,注重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努力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在加强财政管理基础工作方面,认真完成基础数据收集与整理工作,完善各预算单位基础信息;将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等进行数据库备份,保障了数据安全;完成了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工作。在增强基层财政服务能力方面,乡镇政府便民服务中心三年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我市乡镇财政规范化建设工作位居全省第一,获奖励资金和受表彰乡镇全省最多;惠农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工作全面完成,当年发放惠农补贴资金5.8亿元。在加强财政监督管理方面,积极开展2012年度市直单位财务收支检查、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人员从业相关信息及30个乡镇综合财务检查,对查出问题进行处理并提出整改要求。在加强财政绩效管理和投资审核工作方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意见》等文件,盘活了财政存量资金,压缩了财政结余结转规模,清理了直接支付结余资金;当年完成各类财政资金项目审核839项,报审金额20.5亿元,审定金额17.8亿元,审减额2.7亿元,审减率13.3%。在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方面,印发了《关于做好增收节支工作的实施意见》,切实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及会议、庆典等支出。在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方面,当年实际偿还政府外债资金445万元,超额完成2013年省政府下达的偿还任务;认真做好地方政府债务统计核查工作,起草了政府偿债准备金管理办法。
  2013年全市财政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由于受财政收入低速增长与支出刚性增长矛盾加剧影响,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任务依然艰巨,加之偿还到期政府债务及债务风险加速积聚,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巨大。二是财政收入质量和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非税收入占比和涉土四税占比仍然偏高,财政收入对资源、房地产等行业依存度依然较大。三是财政改革难度加大。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阶段,改革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等等。
  二、2014年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一)公共财政预算安排情况
  1.全市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123.7亿元,比上年增长10%,增加11.2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安排90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增加8.6亿元;非税收入安排33.7亿元,比上年增长8.4%,增加2.6亿元。 
  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按地方经常性财政收入口径安排165.2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12.6%,增加18.5亿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安排27.5亿元,比上年增长2.2%,增加0.6亿元;公共安全支出安排9亿元,比上年增长2.3%,增加0.2亿元;教育支出安排35.9亿元,比上年增长9.5%,增加3.1亿元;科学技术支出安排1.6亿元,比上年增长9.4%,增加0.1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安排2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增加3.2亿元;农林水事务支出安排15.3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增加3.2亿元。加上省财政提前下达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9.2亿元,支出预算总额为174.4亿元。
  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123.7亿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等,全市财政收入总计197.1亿元;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安排165.2亿元,加上省财政提前下达的专项和上解省支出等,全市财政支出总计197.1亿元;收支相抵,当年预算收支平衡。
  2.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12亿元,比上年下降8.1%,减少1.1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安排6亿元,比上年下降2.3%,减少0.2亿元;非税收入安排6亿元,比上年下降13.3%,减少0.9亿元。
  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按地方经常性财政收入口径安排23.8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10.5%,增加2.3亿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安排3.1亿元,比上年增长2.7%,增加0.1亿元;公共安全支出安排2.3亿元,比上年增长6.8%,增加0.2亿元;教育支出安排3.1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增加0.3亿元;科学技术支出安排0.5亿元,比上年增长4.8%,增加0.02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安排5.9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增加1.3亿元;农林水事务支出安排2.4亿元,比上年增长8.1%,增加0.2亿元。加上省财政提前下达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3.8亿元,支出预算总额为27.6亿元。

 
  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12亿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等,市本级财政收入总计94.1亿元;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安排23.8亿元,加上省财政提前下达的专项、上解省支出和补助下级支出等,市本级财政支出总计94.1亿元;收支相抵,当年预算收支平衡。
  (二)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情况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安排26.7亿元,比上年完成下降1%,减少0.3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4.7亿元,比上年增长3.8%,增加0.9亿元。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安排26.7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1%,增加0.3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24.7亿元(用于支付土地征收成本性支出23.2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安排26.7亿元;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安排26.7亿元;收支相抵,当年预算收支平衡。
  三、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确保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
  2014年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面深化财政改革的第一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将是全市财税工作更加困难的一年。全市财税等部门要认真落实好市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四化三大”战略,加强对财政经济形势的分析研判,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面推进各项财税改革,努力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2014年全市财税重点工作安排如下:
  第一,加大收入征管力度,确保应收尽收。加强收入调度分析,努力解决组织收入中存在的问题;加强重点税源管理,完善征管体系,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加强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掌握费源费基,依法依规征收;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努力降低非税收入和涉土四税占比;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企业的稽查力度,杜绝“跑冒滴漏”;加大财政收入质量监督检查力度,努力做实收入。
  第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充分运用好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及省突破辽西北等政策措施,将政策享用到最大化;建立资金保障机制,以县区特色产业集群和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全力支持实施工业“五项工程”;支持老企业改造升级,鼓励资源加工型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支持大中型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提高企业科技含量;支持中小微企业贷款信用担保机构和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以建筑业、房地产业发展为重点,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推进京沈高铁、气化朝阳、引白入朝等重点工程建设,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以支持滴灌节水农业、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和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为重点,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以支持凌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草原沙化及矿山生态治理为重点,加快大生态建设;强化政策扶持,优化资源配置,支持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城区经济加快发展。
  第三,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确保社会和谐发展。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民生工程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筹措资金,保证市政府十大民生工程资金需求。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改善农村及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着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支持现代职业教育及地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完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全面构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切实减轻低收入人群医疗负担;全面落实各项优抚政策,确保优抚对象生活补贴及时发放;做好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工作,积极支持老龄、残疾人及社会慈善等事业发展。支持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及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等就业。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支持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保障药品和食品安全。认真落实粮食直补等各项惠农补贴政策,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改革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支持到户扶贫和整村移民扶贫等重点扶贫攻坚工程;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村内道路建设及“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工作;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继续支持送戏送影下乡、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及农家书屋建设;加强文化遗产及重点文物保护,加快牛河梁遗址 “申遗”步伐。支持全民健身活动,做好省十二届运动会参赛工作。推进城区供水、供气、供热管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燕都新区建设;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步伐,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第四,加大财税改革力度,确保改革深入推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继续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将邮电通信和铁路运输等行业纳入改革范围。建立完整、规范、透明、高效的现代预算管理制度,为全口径预算管理公开奠定基础;细化预算支出项目,增强部门预算编制严肃性和约束力,提高部门预算到位率,减少预算追加;开展国库电子支付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国库现金管理和调度管理,激活财政存量资金,全面推进乡镇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重点提高公务卡办理数量和消费额度,严格控制现金消费;扩大预算执行动态监控范围,规范财政收入分析报告制度。健全政府采购与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有机结合机制;完善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推进电子化政府采购信息平台省市县三级共享。
  第五,加大财政管理力度,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创建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不断扩大预算绩效管理覆盖面,强化绩效评价结果使用;严格预算管理,实施预算公开制度,做好市本级和五县(市)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工作,增强财政资金运行透明度;继续认真落实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有关规定,减少不必要行政开支,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从严控制追加支出;建立健全支出进度通报制度,强化部门预算责任;加快预算支出进度,加强分析和动态监控,增强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加强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的衔接配合,健全预决算相互促进机制;加强预算单位财务与资产管理,强化主管部门对所属预算单位财务管理责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统计报表制度;加强乡镇财政基础工作和基层财政建设,合理界定和充实乡镇财政职能;开展强农惠民等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审核与监督检查,坚决查处财政违法行为;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建立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债务报告制度和风险预警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潜在财政风险;整合信息网络资源,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建立运行维护体系。
  各位代表,2014年全市财税工作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坚定信心,攻坚克难,脚踏实地,改革创新,为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而努力奋斗!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信息来源: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