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是朝阳凌源经济开发区变化最大的五年。5年来,开发区建成区面积已经是2016年前的4倍,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相当于再造两个开发区,营商环境等诸多改革也实现突破,走在了全市前列。
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凌源开发区的前身是凌源工业园区,自成立之初,即把目标对准了域外企业,最初还曾在北京、深圳、大连设立了招商引资办事处。由于财政资金的不足,相比发达地区,凌源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以来进展一直缓慢。晋升为省级开发区之后,借助于对省级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并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凌源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驶上了发展快车道。一是道路建设。2016年之前,仅有兴源大街一条主要公路和航天西路一条辅路。2017年,凌源市委提出“五区联动”战略,首先连通开发区道路,从那时起到现在,一条条宽阔的开发区道路如蛛网般密布开来:101线改移工程成为最长的一条开发区大道,全长24.9公里;兴昌大道、红钢路、航天东路等,几年来开发区新建外部道路7条,总长85公里。二是园林建设。围绕园区道路,形成了层次分明的园林绿化景观,新建小型公园2座,新建绿化带5条。三是标准化厂房建设。2016年11月,开发区同创工业园开工建设,当时的位置是一片空置10年之久的荒地,如今,这里已新建设厂房80万平方米,以入住标房的优惠政策,吸引集群企业60余家,这里已经成为凌源的科研创造中心。
有了梧桐树,筑巢才能引凤。2016年,朝阳凌源开发区晋升为辽宁省级经济开发区之后,面临着改革加大力度深化的问题,特别是把优化营商环境提到重要日程。凌源市委通过创新审批服务模式,推行告知承诺制审批,全面实施网上审批,5年时间共3次压缩审批时限,以群众和企业获得感为标准,持续推进“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同时借鉴南京等先进地区工作经验,从施工许可阶段入手,通过实行告知承诺、容缺受理、加强监管等措施,在承诺的时间内,把规划许可证、土地使用权书补齐,实现建设项目施工许可“一次办好”。在朝阳市委和凌源市委的领导下,开发区充分利用开发区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实行所有工程建设项目全部网上审批。2020年下半年,更是借助于“营商环境”百日攻坚战,实现了全省同类地区最优服务目标。通过科研院所进园区工作,吸引了一大批高端人才入驻凌源开发区。
巢暖凤栖招商火,集群项目滚滚来。2016年以来,凌源市委紧紧抓住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对外开放合作战略,主攻京津冀,深耕京津冀,2017年凌源市结合凌源开发区实际,提出围绕“三大产业集群”面向京津冀招商;2019年,根据两年来面向京津冀招商取得的成果,进一步丰富了招商的内容和方向,提出搭建五大招商平台,紧紧围绕汽车装备制造、钢铁、新材料、开发区分园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五大领域开展招商。如今,五大招商平台的建立,已经成为开发区发展之路的新亮点,吸引了无数域外企业和项目纷纷落户凌源、投资兴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