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朝阳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
第026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王晓莹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科技型企业人才引进及技术支撑的建议》已收悉。首先,感谢多年来对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非常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我局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落实,并就相关建议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科技局通过强力推进“创新驱动暨大学进园区进企业”战役实施,通过搭平台、转成果、育主体、强服务,着力提升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柔性引进创新人才力度。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一)强化政府服务引导,推动企业科技创新
1、加强政策引导,强化政策落地。一是先后出台了《朝阳市科技创新“五大工程”实施意见》、《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关于加强高新技术培育的政策措施》和《朝阳市大学进园区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促进企业创新的政策文件,对企业开展研发活动、转化科技成果、建设研发机构、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等行为予以政策支持,减轻企业创新成本,增强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二是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激励政策,向62家企业兑现高新技术企业奖励资金310万元,为95家企业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款4000余万元。
2、深化产学研合作,搭建对接平台。以“大学进园区进企业战役”为重点,按照“小规模、精准化、高效率”原则,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等多种对接方式,先后组织凌钢集团、明宇化工、金河粉末、天赐米业等100余家企业同中南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化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开展精准对接活动100余次;朝阳市政府与省内外21所大学(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截止目前,全市290户企业同100所大学院所签订技术合同366项,共转化落地科技成果234项。
3、发挥服务职能,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一是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发挥政策导向和保障作用。将省、市鼓励支持科技创新系列政策进行提炼、归纳、汇总,遴选出14件、122条政策,编制印发了《省市科技创新政策材料选编》,为园区、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提供政策依据和保障。二是健全“互联网+科技服务”体系。围绕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园区企业技术需求及院校成果数据库,及时征集院校最新科技成果及企业技术需求,并定期发布。目前,已入库科技成果1500余项,企业人才、技术需求800余项。
(二)强化企业主体作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1、推进创新主体培育,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库。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建设,建立“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库。按照一企一策、分类推进的原则,引导创新资源和创新服务向培育企业集聚,为企业提供政策指导和个性化服务,通过开展高新技术技术申报指导、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加计扣除政策培训等活动,促进科技型企业生成壮大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使企业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团队建设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5家,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27家。
2、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搭建科技创新支撑载体。一是鼓励和支持企业组建国家、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全市国家级研发机构达到3家,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达到1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柔性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超过2000人次。二是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深层次科技合作平台,“东大矿冶研究院”、“朝阳市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喀左紫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沈阳理工大学朝阳先进装备制造及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沈阳建筑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朝阳分中心”等一批合作平台为我市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科技支撑,增强了我市主导产业及产业集群的整体创新能力。三是完善创新工坊建设,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孵化载体,重点支持以科技成果转化、高科技产品研发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团队,快速将高校科技成果在朝阳转化落地。截止目前,创新工坊已入驻“3D打印设备研发”、“军用电源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研发及生产”等40个创业团队。同时,创新工坊成为沈阳理工大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朝阳籍大学生回乡创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三)强化创新型园区建设,搭建企业创新高地
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农业科技园区作为集聚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高地作用。推进朝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晋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指导龙城农业园区成功晋升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喀左县被评为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喀左农业园区成功获批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喀左经济技术开发区晋级省级高新技术园区。
(四)强化政策金融支持,破解企业创新资金瓶颈
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提供科技增信服务。进一步发挥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增信服务作用,拓宽融资渠道,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撑。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科技金融贷款3000余万元。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深化区域创新协同联动,强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1.以喀左国家创新县及建平省级创新县为突破口,引领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2.推动园区提档升级。重点推动朝阳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北票农业园区申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努力推进凌源经济开发区申报省级高新区。
3.推进优势产业新平台建设。每个县(市)区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建设1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重点支持凌钢集团、浪马轮胎建设国家级技术研发机构;日兴矿业、华兴万达轮胎、建平兴沃等企业建设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组建省级以上研发服务平台10家以上。
4.搭建市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与中科院沈阳分院及东北科技大市场合作建设“中国科学院沈阳国家技术转移朝阳分中心”、“东北科技大市场朝阳科技市场”2个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每个平台吸纳合作企业100户以上。
(二)深入开展“引联行动”,强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1.组织实施的“突破工程”。围绕朝阳主导产业需求,在基础装备及零部件、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等领域挖掘和实施一批重点项目,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融通发展。
2.推进新材料产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提升盟内企业间、企业与院校间协同创新、集约转化科技成果能力和水平,两个联盟分别在上下半年各举办1次校企对接会。
3.引进转化一批企业或专家教授自带的科技成果,推动企业到有关大学院所“量身定制”一批科技成果;围绕特色产品深度开发,推动企业购买一批科技成果;引进域外科技型企业与我市老企业合资合作(工业项目50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3000万元以上)10个。
(三)坚持“量质并重”,强力推进创新主体培育
1.大力培育瞪羚企业。重点推动金河粉末、金达钛业、光达化工、施可丰肥料、炜盛复合材料等企业生成瞪羚企业。
2.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新增高企20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同比增长16%,规上高企占高企总数达到70%以上。
3.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新增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80家。
(四)坚持需求导向,强力推进服务保障
1.改进供需服务方式。完善企业技术需求和大学科技成果数据库。年内,发布企业技术需求200项,大学科技成果1000项。全力支持省担保集团在朝阳设立的融资担保公司开展科技担保业务,走出一条科技金融的新模式。
2.加强人才引进。充分利用国、省各类科技人才支撑平台,柔性引进大学院所高层次创新人才达到1500人次。
3.强化宣传引导。组织开展科技政策宣传月等活动,加强创新典型宣传以及科技政策解读,营造深厚的舆论环境和创新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