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燕是指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17年—公元420年),鲜卑慕容氏在北方建立的前燕、后燕、北燕三个地方政权,先后近百年之久。三燕王朝疆域面积最大时东起辽东、西至黄河、北近大漠、南临淮北,曾占有12个州,157个郡,1579个县,人口近千万,成为当时天下绝对的强国。
三燕时期创下了八项之“最”:东北最早的都城、东北最早的皇宫、东北最早的佛寺、东北最早的学府、东北最早的桑蚕业、东北最早的皇家园林、东北最早的科举、最早在北京建都城。三燕王朝均以龙城(今辽宁朝阳)为都城或陪都,因此龙城又被称为“三燕古都”。东晋十六国时的慕容鲜卑及汉人冯氏,先后在朝阳建立前燕、后燕、北燕三个地方政权,立都龙城69载。三燕不仅是东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也是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地带,还是佛教文化北传路线上重要节点,更是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在促进中华民族形成,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了极为重要作用。三燕文化堪称华夏一脉,积淀厚重、特色鲜明,涵盖哲学、民族、宗教、历史、文学等多方学科,体现遗址、建筑、宗教、民俗、服饰、马具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马镫、金步摇、鸭形玻璃注、冯素弗墓壁画等珍贵文物惊艳世界,慕容皝称帝、昙无竭取经、吐谷浑西迁等英雄壮举千古传奇。
一、三燕王朝的历史
慕容鲜卑是鲜卑族的一个分支,鲜卑系东胡族的后裔。公元294年慕容鲜卑的首领慕容廆率部定居辽西,定都大棘城(今辽宁省北票市章吉营子乡)。他们不断的吸收中原先进的汉文化因素,逐渐改游牧经济为定居的农业经济,为以后的崛起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慕容廆浮雕
公元337年,慕容廆之子慕容皝自立为王,国号燕,都棘城,史称前燕。同年,东晋朝廷封慕容皝为燕王,正式承认了他在东北的统治地位。公元342年,慕容皝将都城由棘城迁到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迁都龙城后,慕容皝东征高句丽、收纳段部、降服夫余国、南下攻后赵,不断壮大前燕的实力。公元345年,慕容皝病逝,其子慕容儁继位后举兵进攻中原,并于公元350年在蓟城(今北京市西南)建立新都。公元352年,慕容儁蓟城称帝,国号大燕,慕容儁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在北京建都的皇帝。公元357年慕容儁又把都城由蓟城迁到邺城(今河北省临漳西南),把龙城作为陪都,不时往来于龙城与邺城之间。公元360年慕容儁病逝,其子慕容暐继位。公元370年,前秦王苻坚率军攻打燕都邺城,慕容暐率文武百官出降。邺城失守后,慕容暐的堂兄弟慕容桓率五千人退保龙城。
慕容皝石雕
公元386年,投降前秦的慕容鲜卑贵族慕容垂起兵复国,登皇帝位,定都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史称后燕。慕容垂复国称帝后,一年内派兵收回了被余岩部侵占的发祥地龙城,并在10年间开南至琅邪,东临渤海,西界河北,北暨燕代的广袤疆土。公元396年慕容垂逝,其子慕容宝继位。公元396年,慕容宝败于拓跋珪,离开中山都城,撤回龙城。后燕经慕容垂、慕容宝、慕容盛,发展到慕容熙当皇帝时,在龙城兴建龙城苑、造弘光门,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公元407年,守卫龙城的将领冯跋杀死慕容熙,后燕政权结束。
公元407年慕容熙被杀后,冯跋等拥立慕容云(被赐姓慕容的高句丽人高云)登皇帝位,仍以龙城为都城,史称北燕。慕容云在位3年后被贴身侍卫所杀,汉人冯跋被拥立为帝。冯跋在位时北燕疆土东至渤海,北达蒙古高原,南抵长城脚下,疆域数千里,此时的龙城经过多年的修建,城池扩到方圆十几里。公元430年冯跋病逝,其弟冯弘继位。公元436年,北魏与高句丽攻破龙城,冯弘率众东迁投奔高句丽长寿王,临行前纵火焚毁了龙城宫殿,北燕统治结束。
从公元337年慕容皝称王到公元436年北燕灭亡,三燕王朝以龙城为都城或陪都前后共99年。
二、三燕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三燕王朝的历史发展过程,既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也是汉民族与鲜卑民族之间的一次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在这样一个民族大交汇、大融合的背景下,产生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三燕文化。其典型的内容和产生的影响如下:
马具。马镫就是挂在马鞍两边下方的脚踏,供骑马人上马时和骑乘时用。西方马文化研究界称之为“中国的靴子”。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将马镫的“发明专利”授予慕容鲜卑。1965年,考古人员在北燕贵族冯素弗的墓中,出土了一对木芯长直柄包铜片的马镫。这对马镫长24.5厘米,宽16.8厘米,它应该是世界上现存时代最早的正真意义上的马镫实物之一。慕容氏在马镫和马鞍的基础上,配上马肚带和保护马腹的“障泥”,发明了科学完备的马具系统。慕容马具系统当时风靡东北亚,曾传至朝鲜半岛和日本。
三燕马具
步摇。步摇是古代女子的重要首饰之一,其制法是先以金银丝编成树枝状,枝上缀满珠宝花饰,并有五彩珠玉垂下,使用时固定于发髻。行走时随着脚步的移动,那些垂挂的珠玉花饰会不停地摇颤,因而称为“步摇”。鲜卑族首领莫护跋最先将此饰物引入到鲜卑族的生活中,传至慕容氏这一分支的时候,由于慕容氏受到中原地区和西域文化的影响,其步摇又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从三燕墓葬出土的步摇来看,按照墓主人身份的不同,有顶花状、花树状和花蔓状之分。不管哪一种形制,都是钉缀冠上不同不同部位,顶花状步摇钉缀于顶冠,花树状步摇钉缀于冠额,花蔓状则绕冠而缀,全都具有“步行则摇”的特点。
花树状金步摇
音乐。慕容鲜卑早期的民歌以《阿干之歌》最为典型,此歌系单于慕容廆所作,表达思念兄弟之情。慕容氏入主中原后将《阿干之歌》等乐曲纳入传统宫廷音乐中,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慕容鲜卑民族风格的“鼓吹大曲”,初步实现了慕容音乐与汉族传统音乐的结合。
丧葬。两汉以前,中原人所使用的棺材是前后等宽、左右等长、上下等高的矩形箱式。慕容鲜卑所用的棺材,是梯形,即前高且宽,后窄且低(寓意前路越走越宽)。据考古学家考证,前大后小的梯形棺材最早始于鲜卑,至东晋十六国的三燕时期在都城龙城成为定制,并开始在中原流传,至唐代在全国普及。
慕容鲜卑氏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其游牧文化对农耕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北方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慕容鲜卑独具特色的马具系统和步摇头饰远传至东北亚,在东北亚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着极其光辉的一页。
三、三燕文化的保护和开发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专家一直致力于对三燕遗迹的考古发掘,并获得了巨大的收获。1965年发现北燕贵族冯素弗墓,从墓葬中出土的马具、金叶步摇、玻璃器等文物为慕容鲜卑历史和文化的深入研究创造了新的条件。1993年以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北票喇嘛洞墓地进行了多次发掘,共清理三燕时期的墓葬四百二十座,获得一大批珍贵文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将三燕考古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从2003年7月—2004年12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朝阳北大街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在古城中部偏西北,发现了上自前燕,下到辽代一直沿用的三燕宫城城门建筑基址,此发现被评为2004—2005年度我国十大重要考古新发现之一。
近年来朝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燕文化的发掘、保护,以北塔广场为中心,突出三燕文化特色,建设古龙城历史文化景观,慕容街的建成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朝阳作为三燕故都,也是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慕容家族的故乡。金庸先生为慕容街题字,不但题写了“慕容街”街名,还为朝阳题词:“龙城朝阳,三燕故都;传奇慕容,华夏一脉”。此外,在古龙城宫门遗址的基础上复原龙城宫城南门景观建筑;在龙城遗址广场修建慕容祖祠和慕容雕塑;修建“三燕文化博物馆”;特别是大力推进三燕大遗址保护工程等,都对继承和弘扬三燕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金庸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