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21-08-27

2002年4月5日

一、综   

200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市第七次党代会工作部署,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结构调整主线,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国民经济保持健康发展,教育、科技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提高,实现了“十五”计划良好开局。据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2.5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5亿元,增长30.1%;第二产业增加值29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38亿元,增长5.9%。

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北票矿务局破产工作顺利完成,朝阳啤酒厂破产后与松林集团实现了资产重组,朝柴通过债转股后实现了产权多元化,朝重分立重组后展现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全市大中型企业分离辅助单位15个,有72户中小企业退出国有。土地、财税等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组织开展了多次大型招商和经贸洽谈活动,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7个,合同利用外资5243万美元,外商实际缴资2235万美元。

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保试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大面积推进;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实现了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社会发放率达100%;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现了新的突破;低保工作进展顺利,全市有9万多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小,与全省平均水平的距离在拉大;农业御灾避灾能力比较薄弱,给全市经济增长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和运行质量不高,新的增长点不多,特别是入世后,面临的冲击更大;个体私营经济规模小,起点低,竞争力不强,经济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社会就业与再就业压力较大。

二、农  

农业克服连续三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加快了调整步伐,农村经济走出低谷,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实现48.9亿元,比上年增长20.3%。

种植业生产稳步回升。种植业在遭受严重春旱、农作物播种期推迟的情况下,仍取得较好收成,全市粮食、棉花、油料、烟叶、水果产量分别比上年有不同程度增长。粮食总产量93.3万吨,比上年增长139.7%。蔬菜面积有所下降,但保护地蔬菜面积进一步扩大,蔬菜大棚总数已达14万个,大棚蔬菜产量45万吨,占全市蔬菜总产量的48.4%。蔬菜实现产值10亿元,占全市农业经济总量的1/5强,保护地生产已成为我市种植业中的优势产业。

林业生产成绩显著。2001年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全市上下斗志不减,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新高潮。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45.5万亩,退耕还林11.5万亩;完成育苗面积2.9万亩,生产木材8.1万立方米。由于成绩突出,我市被省政府授予辽宁省2001年度造林绿化先进市,成为获此殊荣的五个市之一。在全省长达23年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我市坚持常抓不懈,共完成造林39.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建国的3.9%提高到33.5%,各项技术指标全部通过国家验收,2001年我市被国家授予“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先进集体。

畜牧业生产稳步上升。2001年全市大牲畜、羊和家禽年内出栏、年末存栏全面增长;由于畜群结构调整,生猪存栏、出栏下降,全市肉类总产量同比略有减少。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硕果累累。全市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91.2万亩,其中新修水平梯田5.3万亩,果树台田9.5万亩,闸沟造地1.3万亩;新建方塘303个,小水窖610个,自流渠20处,全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2万亩。在全省第十四届“大禹杯”竞赛活动中,我市被评为市级优胜单位,北票、建平、喀左三市县被评为县级优胜单位,凌源市被评为县级先进单位。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口径工业总产值完成101.3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规模以上(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下同)工业总产值完成77.2亿元,增长8.0%。在全部工业中,重工业产值82.2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1.1%,增长11.2%;轻工业产值19.1亿元,增长5.2%。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中央属工业产值增长0.1%,省属工业产值增长42.0%,市属工业产值增长9.0%,县区工业产值增长7.9%。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实现24.8亿元,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9.8亿元,增长1.6%。

产销衔接水平较上年有所下降。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73.9亿元,增长10.3%,产销率95.8%,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销售产值63.5亿元,增长13.1%,产销率下降2.0个百分点;轻工业销售产值10.4亿元,下降4.3%,产销率下降1.7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产销率96%,下降2.1百分点;集体企业产销率97.3%,下降2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产销率97.4%,下降1.7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运行质量不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6.2亿元,比上年增长6.0%;实现利税3.7亿元,比上年减少1.5亿元;年末资产负债率70.8%,比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两项资金占用29.6亿元,同比增长3.7%。

建筑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17.9亿元,比上年增长39.8%。全年施工项目1244个,比上年增加245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078个,比上年增加324个。房屋竣工面积147万平方米,增长27.8%。全员劳动生产率4.37万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在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扩大内需及加大基础建设政策的影响下,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4亿元,比上年增长14.4%。

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完成投资32.6亿元,同比增长4.2%;集体经济完成投资2.1亿元,增长23.5%;城乡居民个人完成投资6.6亿元,增长106.3%。

按投资种类划分,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8.8亿元,比上年下降6%;更新改造投资完成7.7亿元,与上年持平;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8亿元,增长50%;其他投资完成10.1亿元,增长90.5%。

按投资重点行业划分,用于农林牧渔水利管理业的投资为2.7亿元,比上年下降54.3%;用于工业建筑业的投资为12.2亿元,增长2.5%;用于交通运输邮电业的投资为4.7亿元,增长38.2%。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5397公里,比上年增加119公里。年末实现公路客运量2612万人,比上年增长5.1%,货运量2960万吨,比上年增长3.3%。建设省级样板路38.6公里,市级样板路33.6公里。全市新铺油路343公里。“双通”工程完成19个乡(镇)通油路,71个行政村通公路。朝北一级公里竣工通车,工程质量达省级精品标准。朝锦高速公路实现路基改造、单幅路面摊铺通车、全线封闭的佳绩,并将于2002年全线通车。

邮电通讯业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9亿元,比上年增长13%。年末程控电话装机容量突破50万门,增长21%;城乡电话装机总数39.6万部;全市移动电话用户数达22万户;互联网用户5.6万户;特快专递8.5万件,增长9%;全年发送邮政函件213万件。

六、国内贸易与市场物价

国内贸易保持稳步增长,消费品市场繁荣兴旺。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7亿元,比上年增长9.1%。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消费品零售额实现8.5亿元,比上年增长7.4%;集体经济消费品零售额5.4亿元,比上年增长0.6%;个体私营经济消费品零售额23.1亿元,增长14.3%;其它经济消费品零售额实现3.7亿元,下降9.8%。按城乡地域划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4.5亿元,比上年增长3.1%。按行业划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9.2亿元,比上年增长6.9%,餐饮业零售额5.8亿元,增长28.8%。

市场物价平稳,总体上呈现低幅徘徊的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8%,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类上升2.2%;烟酒及用品类上升1.1%;居住类上升3.0%;衣着类下降2.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2.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7.0%;交通和通讯类下降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2.1%。

七、对外经济

对外开放工作成绩显著。全年外商直接投资额223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1.4%,全年出口额(据海关统计)317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0.7%。在出口总额中,有出口自营权的企业出口2458万美元;“三资”企业出口720万美元。全年对外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已扩大到72个,比上年增加22个,增长44.0%。主要贸易伙伴列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日本、美国、越南、韩国和荷兰。对外经济合作继续发展,全年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达816万美元,外派劳务484人次,在外人数555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0.2%、20.4%和39.4%。全年共接待旅游、访问、从事商务等项活动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615人次,比上年增加97人次,增长18.7%。全市旅游总收入为5.6亿元,比上年增长17.6%。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各级财税部门在农业连年遭灾的情况下,不断加大征管力度,采取多种行之有效措施,较好完成了各项税收任务。全年各项税收完成12.0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国税收入6.8亿元,下降4.1%;地税收入5.2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9.2%。全年地方财政收入6.3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比上年增长30.5%;地方财政支出27亿元,比上年增长67.5%。

金融秩序良好。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6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4%。全年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73亿元,比上年增长6.8%,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2.7亿元,比上年增长36.5%。全年赔付额0.9亿元。

九、社会事业

继续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发展战略。全市共实施市以上科技计划项目71项,其中省以上计划项目8项。取得市以上科技成果66项,其中获省级科技成果8项。高新技术产业化、商品化开发取得新进展。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231家。技术市场和专利工作平稳发展,实现技术交易额1329万元,取得国家专利48项。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以巩固“普九”成果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年末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2352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2178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3万人,普通中学在校生18.8万人,普通小学在校生31.2万人。除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和普通小学在校生比上年有所下降外,其余各类学校在校生都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全市高中阶段招生人数1.6万人。农村初中辍学率得到有效控制。

文化、文物事业日益繁荣。全市有6家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有艺术表演场所7所,全年共演出345场,观众294千人次。有公共图书馆9家,全年图书总藏量564千册,总流通人次493千人次。有艺术文化馆8家、文化站151个、群众业余演出团(队)51个、文化户394户。话剧《凌河影人》和小评戏《西瓜园的笑声》都荣获辽宁省第五届艺术节金奖,少儿节目《小猪胖胖》荣获全国最高级别“蒲公英”金奖。文物工作稳步发展,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的发掘评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同时列为国家“十五”期间大遗址保护重点项目。文化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共有卫生机构551个,个体诊所560个,床位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3万人。现有医院、卫生院207个,卫生技术人员1.1万人,全年完成门、急诊271万人次。基础设施和专用医疗设备投资加大,医疗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传染病控制工作有新的进展,全年传染病发病率为159.9/万。妇幼保健工作取得进展,全年孕产妇死亡率为24.7/十万,婴儿死亡率为13.4‰。农村防保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新增专业防保机构30个,专业技术人员127人。

竞技体育取得可喜成绩。2001年,我市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在国际、国家、省级各项比赛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在国际赛中取得了3枚金牌、4枚银牌;在全国第九届运动会上,取得了2.5枚金牌、2枚银牌、2枚铜牌;在辽宁省比赛中,取得了25枚金牌、24枚银牌、18枚铜牌。

十、城市公用事业和环境保护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成效明显。市区绿化街路总数达31条,总长61公里,路树总量1.4万株,城区绿地面积613.8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148.7公顷,专用绿地46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5.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4.8%。

公共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城区公交营运线路17条,运营线路总长232.2公里,营运车辆99台,日客运量5万人次,年车辆总行程648万公里。营运出租车辆3700台,比上年增长26.3%。供气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全年煤气销气量1509万立方米,销售收入1593万元,新增煤气用户4300户,煤气用户总数达6.1万户,到2001年底实现安全供气5081天。液化气销气量完成1027吨。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发展,城市环境质量有所好转。工业“三废”处理率进一步提高,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47%,工业烟尘去除率9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24%。2001年用于老污染源治理资金1910万元,治理项目17个,取得了良好效果。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为334.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8.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74.3%;非农业人口为86.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25.7%。人口自然增长率3.68‰。职工工资收入有所增加。全市在岗职工年末人数25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8.6亿元,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7275元,比上年增长12.2%。

城市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13元,比上年增长7.3%,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5%;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404元,比上年增长8.4%。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3.4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9%。

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01元,比上年增长39%。农村贫困人口有所减少,扶贫帮困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工、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信息来源:朝阳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