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市纪委监委第五派驻纪检监察组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条例》规定要求,认真落实“两个责任”,从细处着眼,从微处入手,抓早抓小,把“微腐败”遏制在“微”阶段,使党员干部敬畏法律法规,让“微腐败”无处遁形。
抓好“微教育”增强“免疫力”
立足日常监督,着重对党员干部身边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加强动态研判。聚焦请客送礼、收送红包等“微问题”,定期组织“微教育”,通过主要领导集体谈话,讲廉政党课、约谈提醒等方式常“敲边鼓”“咬耳朵”,教育党员干部牢记职责,明辨是非,增强党员干部对各种诱惑的“免疫力”。
用好“微时间”。针对被监管单位工作人员事务繁杂、时间动态分散的实际,派驻组力推见缝插针抓教育,把对党员干部教育融入到领导班子联席会、重点工作推进会之中,常提醒、常教育。以对服务对象的工作态度、考勤纪律、承诺事项、工作实效等问题为靶标,及时教育、谈心,纠治视线内的问题。善用8小时之外时间,抓住当前社会热点、工作特点和基层盲点为话题,有针对性地抛出“微话题”,鼓励党员干部参与。运用“微时间”的细水慢流式灌输,把优良传统、法律法规、公序良俗潜移默化地注入思想,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补足精神之“钙”,从而消除“微腐败”侵蚀的空间。
用好“微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以微信、抖音、学习强国、各级纪委监委公众号等新媒体,开展网上网下互动交流,紧密围绕工作生活点滴,嵌入法律法规要求和道德行为准则,让党员干部在评论、分享、点评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感召,培养党员干部学法守法、敬畏法律意识,根除微腐败滋生的温床。
用好“微警示”,营造处处有警示、时时有提醒的教育氛围,推动市民政局等被监管单位设立廉政文化墙。派驻组微信工作群结合敏感节点利用微信、短信发送警示教育微信短信,把警示教育融入党员干部日常,通过警钟长鸣,让“微腐败”无处遁形,增强党员干部“免疫力”。
聚焦“微权力”用好“靶向药”
关键少数重点查。通过经常性参加监管单位“三重一大”会议,组织单位主要领导述责述廉、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评、个人有关重点事项报告、主要领导离任审计等方式,对权力较为集中、廉政风险较大的关键少数实施监督,确保关键少数不出问题。
重要岗位经常查。紧紧抓住财务核销、设备采购、项目招标、人事任免等重要岗位,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档案,用好纪法标尺,对监察中发现的违规操作、人为干预、以权谋私等问题严肃查处,形成震慑。
重要节点随机查。结合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及升学、入伍、婚庆等家庭生活大事,派驻组开展随机检查或暗访,重点访查收送礼品礼金、公车私用、公款吃喝、举办升学宴等违纪活动,使党员干部敬畏法律法规,时刻绷紧纪律这根弦。
揪住“微毛病”剔除“病原体”
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对发生在基层监管对象中“微腐败”问题,坚持“零容忍”,杜绝“宽松软”,坚持抓早抓小,遏隐患于未发。通过提醒谈话、批评教育、诫勉谈话等“第一种形态”处理方式,把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对违纪现象和违纪行为,严格正风肃纪,决不姑息迁就,真正让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防止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年初以来,整改问题4件,批评教育8人,立案2人。
严肃追责问责。逐步压实党委党组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对主体责任缺失、履行责任不力的,严肃追责问责,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处一起,既处理当事人,又追究责任人,形成真抓真严,敢抓敢严,长抓长严的强大震慑。
严把案后治理。对于典型的违规违纪案例,派驻组既依纪依法进行惩治,又对案件发生的原因、形成的教训及当事人的忏悔进行总结梳理,达到以案促改,堵塞制度漏洞,实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的治本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