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十九大及历次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笃定高质量发展,根据《辽宁省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2.0版)(辽政办发〔2022〕22号),深入实施《关于建立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专项行动工作专班的通知》中明确的三个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5)(1.0版)(朝委〔2021〕70号),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重点任务和目标
以工业振兴引领全面振兴,重点支持现代钢铁冶金、新材料、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特色装备制造5个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扶持壮大电子信息、数字经济、清洁能源3个战略新兴产业集群,重点打造纺织服装、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2条快速发展的产业链,加快建设数字朝阳、智造强市。
(一)改造升级“老字号”
继续围绕汽车及零部件、特色装备制造2个产业集群,规划建设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环保装备制造、智能装备制造、机械装备制造和纺织服装6条产业链。突出四个重点:
1.推动老企业智能升级。推动规上工业老企业“智改数转”,实现业务、数据和设备上云上平台。
老企业智能化改造重点领域 |
汽车及零部件行业。提升整车及零部件企业智能化生产水平,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在标准化重复操作的喷装作业、焊接、检测等工艺环节扩大工业机器人应用范围。装备制造行业。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增效,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向智能、绿色、高端、服务方向转型升级。纺织服装行业。提升智能化生产能力,提高企业生产实时监控、智能印染配料等能力。 |
2.推动老工业企业服务化转型。围绕工业设计、定制化服务、共享制造、计量检验认证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6个方向开展服务化转型,推广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化延伸等应用模式。
老企业服务化转型重点方向 |
工业设计服务。开展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推进工业设计研究院、工业设计中心认定和工业设计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库,搭建网络化的设计协同平台,鼓励企业购买工业设计服务,推进设计成果转化应用。定制化服务。综合利用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设计与虚拟仿真系统,推动企业改造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建立产品多样化和定制化的生产模式。推进生产制造系统的智能化、柔性化改造,增强定制设计和柔性制造能力。共享制造。推进共享制造平台、共享工厂建设,完善大型仪器共享服务评估机制。推动研发设计、制造能力、物流仓储、专业人才等重点领域开放共享。增强园区服务保障功能,重点围绕共性制造需求,集中配置通用性强的标准化厂房、生产设备等要素,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完善共享制造发展生态。计量检验认证服务。鼓励发展面向制造业全过程的专业化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提供商,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的资质管理、增质扩项和能力建设,提升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能力。推进检验检测资源开放共享和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建立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创新认证服务模式,发展工业相机、激光、大数据等新检测模式。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展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安装调试、交付使用到状态预警、故障诊断、维护检修、回收利用等全链条服务。引导企业通过建立监测系统、应答中心、追溯体系等方式,提供远程运维、状态预警、故障诊断等在线服务。总集成总承包。支持 “硬件+软件+平台+服务”集成系统建设。发展建设-移交(BT)、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交钥匙工程(EPC)等多种形式的工程总承包服务。 |
3.推进老设备更新改造。围绕重点用能设备开展节能监察,淘汰更新高耗能低效率落后设备。通过增加传感器、PLC等智能模块,提高老设备数控化程度。鼓励企业使用数控机床、焊接机器人、码垛机器人等先进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4.加快老品牌振兴发展。推进“辽宁优品”“辽宁老字号”标准制定、认证实施和标志保护等工作。引导企业争取品牌价值500强、民营企业500强、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深挖老品牌文化,讲好老品牌故事,发展工业旅游、百年老店等特色品牌。
(二)深度开发“原字号”
继续围绕现代钢铁冶金、新材料和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3个产业集群,规划建设现代钢铁冶金、有色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畜牧产品精深加工、种植产品精深加工、林果产品精深加工6条主产业链。突出四个重点:
1.做强冶金产业。大力发展现代钢铁冶金和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围绕朝阳优势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加快建设高品质钢材和高温合金项目,延链补链建链强链,加强上下游配套协作,做强冶金产业链发展。推进凌钢、鞍朝钢、金达、百盛、华祥、华锆、新都黄金等重点企业发展。推进采选行业技术改造。优化钢铁产业布局,按照省市战略部署,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推进钢铁企业装备升级改造。对照能效标杆水平,推进冶金行业节能降碳和超低排放改造。
钢铁冶金行业重点领域 |
优质原材料供应。加强采选行业技术改造,扩大原材料供应量。同时依托重点铁精粉生产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升产品供应品质,扩大市场份额。高品质钢铁材料。加强钢铁企业装备升级,重点推进凌钢高炉升级改造,加强产品质量提升,持续发展优特钢大小棒、优质螺纹钢、中宽带等产品。 推动钢铁企业部署热成像仪、压力传感器等智能化终端,升级现有各类信息系统,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提高数据汇聚和建模分析能力,加快建设涵盖矿山、铁前、焦化、炼铁、炼钢、轧钢等全流程的数字化工厂,推动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化发展。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围绕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医药等领域发展钛材和钛合金、锆材和锆合金等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丰富完善有色金属产业链上下游,不断调优生产流程和工艺。 |
2.做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依托朝阳市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紫陶产业、新型建材、印刷包装和膨润土等产业。发展高端日用紫砂、陶瓷制品,装配式建筑、装修装饰材料,保温、防火建筑材料,包装材料向食品、医疗等领域发展,延伸膨润土产业向下游医用、日用等方向发展。
非金属产业重点领域 |
紫砂陶瓷。做大高档建筑陶瓷,做强高档日用陶瓷,推进紫砂产业融入历史、文化、艺术元素,在紫砂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新型建材。发展通用水泥、特种水泥等产品,装配式构件,具有保温、防火、防水等功能新型建筑材料。印刷包装。发展新型环保、隔热、抗菌、高阻隔包装材料及医用包装袋,推进包装材料下游产业链发展,努力形成上下游产品配套产业体系。膨润土。延伸膨润土产业向下游医用、日用等方向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品技术含量,推进产业规模发展。 |
3.做深农产品加工产业。依托朝阳市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重点推进畜牧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种植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林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3个产业链发展,丰富产品品种,提高附加值。推进畜牧养殖、杂粮加工、果蔬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重点领域 |
畜牧产品精深加工。推进肉制品罐头、休闲卤味食品、即食方便食品等产品开发。加快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建设辽西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大力发展畜禽及肉类加工配套服务产业。种植产品精深加工(粮油产业)。推进杂粮加工,依托我市优势资源,对杂粮品种精选分级、小包装出售,不断提升产值;推进饲料加工,依托本地区饲料龙头企业,加强饲料生产和玉米综合加工;推进白酒、陈醋产业,依托凌塔酒业和喀左塔城陈醋,不断丰富产品品类,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推进反季节蔬菜生产,提高优质专用果蔬产品生产能力,加快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推广应用超高压技术、杀菌防腐、高效分离等技术,发展果蔬加工。林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饮品生产加工,快速发展葡萄酒、杏仁饮品、沙棘饮品等发展,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推动木材加工产业发展,不断发展密度板、建筑模板,木质家具等产品。 |
4.做好老矿山老城区绿色转型。开展绿色矿山建设三年行动,实施“十四五”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优化老矿山勘查开发结构布局。加大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力度,通过生态重建、辅助再生、转型利用、自然恢复等,修复生态环境。推动智慧矿山建设,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推进工业老城区智慧升级,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推进集中供热企业兼并重组,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
(三)培育壮大“新字号”
继续围绕电子信息、清洁能源和数字经济3个产业集群,规划建设半导体新材料、电子信息、数字经济、清洁能源、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5条主产业链。突出八个重点:
1.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新能源商用车等产品,加快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链、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等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建设。推进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高端装备重点领域 |
新能源汽车。支持辽宁航天凌河、一汽凌源“两车”,继续发展新能源商用车,加快整车控制系统、燃料电池等关键核心零部件研发攻关。智能装备制造。推进新型节能空调压缩机及智能机器人、5D智能制造谷等项目,加快智能生产线、车间和工厂建设,引育发展、逐步壮大智能制造产业。 |
2.全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推进喀左半导体新材料及龙城电子信息产业,培育通美晶体、金美镓业、航天阳光光纤等企业,发挥磷化铟、砷化镓、新型单模光纤和光纤预制棒等半导体专用材料市场优势,引育一批产业链项目,发展壮大第二代、第三代半导体,引育第四代半导体项目。以航天长峰电源、加华电子、微电子科技等现有企业和中电科53所特种材料产业基地等在建项目为龙头,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 |
半导体新材料产业。发展砷化镓、锗、磷化铟、锑化镓、磷化铟、磷化镓、锑化铟等半导体专用材料生产,发展高纯镓、高纯砷、高纯锗等相关超纯元素生产。引育一批衬底和外延芯片类下游企业,发展高纯砷、高纯金属有机源、LED芯片等一批半导体高端产品,最终实现半导体前期材料到半导体化合物高端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铁路机车电源、超级电容器、干扰材料等产品。 |
3.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快数字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紫光云、前行58科创数字经济产业园,引育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加快产业数字化升级,扩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应用,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数字园区和数字工厂建设,推进农业和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推进智慧城市,开通“城市大脑”。
数字经济重点领域 |
信息基础设施。加快5G网络建设,推动5G与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优化5G网络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满足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的联网需求,打造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推进农业智能生产和网络化经营,推动数字旅游、远程诊疗、智慧供应链等发展。工业互联网。支持企业内网升级改造,鼓励工业企业利用5G、软件定义网络、工业无源光网络、边缘计算、标识解析等新技术,建设企业内网。开展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推进工业内网全光网。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分行业、分区域打造一批面向垂直行业和细分领域的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龙头企业争创跨行业、跨领域平台。提升平台服务供给能力,开展在工业互联网前沿技术、共性技术的联合创新,提高平台面向不同行业和场景的应用服务能力,探索形成商业发展模式。推广智能制造模式,鼓励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打造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应用。基于已建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加强智能化产品追溯、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企业供应链优化管理等标识解析创新应用,尽快覆盖更多行业、注册更多企业。发展工业软件产业。通过市场开放、资源开发、技术采购、服务外包等方式,吸引优秀软件服务商、平台运营商等为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服务。鼓励本地优势工业企业利用智能化改造过程中积累的先进经验,转型成为智能制造方案提供商,为行业内中小微企业智能升级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在种植、养殖、设施农业等方面,实现智能化精准环境控制等功能,开展农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发展电子商务。推动朝阳市批发、零售、餐饮和住宿等领域应用电商直播等电子商务新业态新模式,释放消费活力,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推动旅游业发展电子商务,以旅游商务网为载体打造朝阳市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把旅游产业链的上游客户和部门,同下游旅游服务企业通过该平台有机结合起来,为游客提供旅游产品查询、预订、支付等旅游全过程一体化服务。数字园区。在全市7个省级开发区搭建智慧园区管理平台,打造物流服务、产品溯源、人力资源与培训、企业服务、应急管理,统一对外信息发布等功能,实现园区“六化”管理,与朝阳城市大脑对接,形成市级统筹、各园区分级管理模式。 |
4. 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围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3大领域,推进现代钢铁新材料、高品质钛材、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等新型建筑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制品等发展。
5.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抓住清洁能源加快发展机遇,大力开发光、风、水和生物质等新能源,加大风光发电、抽水蓄能发电、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推动储能、氢能、智慧能源等新业态创新发展,壮大清洁能源产业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清洁能源产业体系,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清洁能源重点领域 |
光伏发电分产业链。充分发挥低丘陵为主的地形优势和光能储备丰富的资源优势,以中电国际等企业为龙头,加快推进装机容量3000兆瓦、总投资150亿元的光伏发电及其装备制造等系列项目建设,确保光电总装机容量持续领跑全省。风力发电分产业链。充分发挥朝阳地区风能密度高、存量空间大的优势,以华润等企业为龙头,加快装机容量 2000 兆瓦、总投资 160 亿元的风能发电及其装备制造等系列项目建设,力争风电总装机容量位次前移。生物质发电分产业链。充分发挥生物质能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布局在凌源市和双塔区、覆盖朝阳市全域的两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推进在建的朝阳能环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进程,同步再规划建设生物质发电项目,引育装备制造产业项目,全市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137兆瓦。抽水蓄能发电分产业链。加快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在已经纳入国家能源局全国抽水蓄能电站中长期规划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推动装机容量达200 兆瓦的中电建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项目。 |
6.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智能化环保装备制造产业,推动废钢铁、废塑料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推动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配合省级部门推广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推动传统制造业物耗、能耗、水耗强度显著下降,绿色发展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7.推进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依托现有产业发展基础,整合药企资源优势,引导中草药产业向现代中药、深度提取、中医保健、康养服务等方向发展。加快医疗器械企业数字化改造升级,深入开发5G远程运维服务信息平台,用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平台推动企业向更高发展。
8.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推进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支持工业设计研究院和中心建设,提升工业设计发展水平和能力。推进现代金融业,突出信用评级、资产评估、法律、会计等中介服务机构集聚发展。推进现代物流业,构建物流枢纽和大通道体系。充分利用工业遗存发展工业旅游,推动工业文化传承和发展。
9.引育未来产业。聚焦增材制造、柔性电子、量子科技、储能材料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培育从材料、工艺、软件、核心器件到装备的完整增材制造产业链,打造涵盖计量、标准、检测、认证等在内的增材制造生态体系。支持企业在量子密钥设备、量子交换机、光传感器件等方面培育应用市场。力争在锂离子电池制备与控制等未来产业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项目建设方面有所突破。
二、重点工作
(一)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1.优化创新生态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切实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机制。积极布局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引导建设实质性产学研联盟,推动建设中试熟化等应用平台,努力打造良好创新发展生态。
2.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高端装备、钢铁冶金、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的产业链断点、技术堵点、企业痛点,以“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聚焦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部署一批创新链。
3.加快科技成果本地产业化。有效发挥中试基地在科技成果与产业化之间的桥梁作用,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围绕我市重点产业高标准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
(二)推进企业技术改造
4.推进数字化改造。开展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业务系统云化等改造,推进数字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深度应用。支持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持续推动工艺革新和装备升级。大力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
5.实施节能降碳改造。鼓励引导支持钢铁冶金、新材料特别是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等重点行业的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快推广国内外最先进的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和工艺,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6.优化提升产品结构。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改进工艺流程,加强过程控制,提高制造水平。发展先进产能,增加产品品种,提高新产品贡献率。实施高风险工业产品、工艺和装备技改,加强控制系统安全保障。加快安全生产管理监测预警系统、应急处置系统等技术装备的升级换代,提高工业企业安全水平。
7.加强项目推进服务。深入落实《关于加强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和管理的指导意见》(辽工信投资〔2021〕187号)及《朝阳市推进工业项目建设稳步提升工业投资的实施意见》(朝三篇大文章办〔2021〕1号),对技改项目实行从谋划、立项、建设、投达产、运行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帮助企业纾解难题。对续建项目,帮助解决关键问题,推动按计划顺利实施。对新建项目,帮助协调能评、环评、安评等前期手续,推动尽快形成有效投资。对建成投产项目,加大服务力度,帮助企业尽早释放生产能力。
(三)加快数字赋能增效
8.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动企业打通设备、系统之间数据壁垒,加快不同设备多源异构数据互联互通、工业协议相互转换等,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模式,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
9.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组织开展应用场景普查,围绕智能化改造发布应用场景需求,推动已建成场景在同行业企业复制应用。组建由龙头企业牵头,联合软件、网络安全企业组成的服务商团队,分行业、分区域为企业开展服务诊断,推进企业项目建设。分类施策,加快推动企业、重点行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数字化转型。
10.加强平台体系建设。推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支撑钢铁冶金及矿采、装备制造行业标识注册、解析、业务管理、标识数据中心、安全保障等功能,打造具有示范性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集成创新应用模式。对标省级标准,加快培育1个技术水平省内先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打造一批上云标杆企业。
11.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围绕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工业软件、智能传感器等发展重点,加强对外合作,强化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推动一批项目落地。深化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在企业内网改造、上云用云、安全服务、智能化提升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继续开展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接培训交流会等活动。
(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12.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支持资源条件较好县(市)区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特别是风电、光电、抽水蓄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集中力量打造以清洁能源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基地。构建智能化电网和调峰系统,加快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推进龙王庙抽水蓄能项目建设。
13.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分行业开展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着力在钢铁、石化、电力等重点行业,推动绿色低碳示范工程项目建设。严格执行国家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置换和项目备案等相关规定。深挖节能降碳潜力,推动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14.推进产业绿色转型。推动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产业链),打造绿色工业园区。实施重大工业节能专项监察和企业节能诊断,提升行业能效水平。推进重点行业企业依法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促进工业清洁生产。
专栏十一 绿色制造重点方向 |
加快建设工业绿色制造体系。推广一批绿色技术装备,推行产品绿色设计,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到2024年,我市省级绿色制造单位累计达到25家。提升工业能效水平。实施重大工业节能专项监察,倒逼钢铁冶金、新材料(有色金属、非金属)、石化等行业提升能效水平。促进工业清洁生产。推进重点行业企业依法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
(五)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
15.推动产业基础再造。支持企业推进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攻关。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原始创新力度,推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推广、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软件的应用推广。
16.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自主可控。聚焦产业链核心零部件断点和弱项,对接要素资源,构建动态供应体系,推动企业建立多元化、可替代的产业链配套解决方案,增强重点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做好农产品、能源、矿产等初级产品供给保障。组织建材、钢铁与装配式企业配套,新材料与装备制造业企业对接。
17.推动产业链间协同发展。强化工业与农业协同发展,用工业产业链思维和全流程管理,促进农产品加工的精深化。以农业发展需求为牵引,加快智能装备、食品加工等涉农工业和信息化全面升级。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18.提升头部企业配套能力。围绕头部企业规划建设高品质产业集聚区,支持头部企业布局建设研发平台,组织产需对接,强化以商招商,推动形成以头部企业为主体、链条企业集聚的产业集群生态圈。推动“链主”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构建协同创新联合体和稳定配套联合体,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
(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19.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中,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市属国有企业集团。因企施策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混改企业股权结构,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央地协同发展。
20.培育壮大头部企业。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上市融资、项目建设,提高引领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订修订,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自主知名品牌。发挥头部企业主力军作用,深度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资源,促进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
21.梯度培育优质企业。实施现有工业企业规模梯度培育行动,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精上市”工作;健全优质工业企业“专精特新”梯度培育体系,分级分类挖掘和培育专精特新产品(技术)、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业链领航企业;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培育“科技型”“高新技术”“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壮大掌握核心技术、专利密集度高的高新技术企业。
优质企业梯度培育重点方向 |
“专精特新”企业。开展省级“专精特新”企业遴选工作,支持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能够为大企业、大项目提供关键零部件配套产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开展省级单项冠军遴选工作,支持入选企业成长为专注于制造业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在国际市场拥有较强的市场地位和较高的市场份额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领航企业。开展省级领航企业遴选工作。支持入选企业成长为综合实力强,在国内外技术、标准、市场等方面具有较强话语权、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领航企业。 |
22.强力推进招商选资。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扩大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聚焦重点工业产业链及重点头部企业,积极开展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产业链精准招商和“一县一业”头部企业合作招商以及工业数字化改造招商。充分发挥“辽洽会”等平台作用,精心组织好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招商引资促进周等招商选资活动,切实用好省内省外两种资源。
(七)推动企业创新管理
23.提升企业管理创新水平。建立支持企业管理创新的政策体系,引导企业完善治理结构,防范决策风险。重点围绕财务、生产、品牌、质量、安全等方面,通过鼓励企业贯彻执行贯标认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智能、服务等管理水平。
24.加强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开展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和企业管理层专题培训,弘扬企业家精神,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通过优化专业设置、开展校企合作等方式,以“工匠精神”锻造高技能人才队伍。围绕企业创新发展和用户需求,培养高水平研发和市场拓展人才。
25.推广企业精益管理方式。采取集中实训、对标游学等方式,分级分类开展精益管理培训,推进实训中心建设和精益管理认证。开展“精益管理进千企”活动,为企业提供咨询诊断和信息服务。支持企业实施精益管理咨询项目,打造精益管理示范企业,加大典型经验宣传。
三、保障措施
(一)持续深化工作推进机制
坚持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抓,行业部门专班抓,具体项目专人抓,上下贯通、协同发力的工作机制。按照“一条产业链、一位市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工作专班”的工作模式,全力推进17条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市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专项行动工作专班负责统筹、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要事项,指导各县(市)区扎实推进工作。每季度组织召开1次专题调度会,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总结。
(二)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坚持用市场化手段、法治化观念推进结构调整,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推行简易注销程序,畅通准入准营和退出通道。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推进照后减证。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力度,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营造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三)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引导资源要素向“三篇大文章”倾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社会资本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坚持力量向项目集中、资源向项目集聚、政策向项目倾斜。推动工业用地实行“标准地”出让。优化省级经济开发区服务功能,完善工业企业科技梯度培育、规模梯度培育和“专精特新”梯度培育机制,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用保护能力,加快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大对制造业企业信贷投放。落实企业上市扶持政策,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发展。鼓励制造业企业在银行间市场融资。
(四)加强行业管理
加强规范公告管理,严格行业准入,对标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提高限制类产能退出门槛,提高能效标杆水平。严格落实“碳中和、碳达峰”重大部署、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杜绝新上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项目,推动朝阳工业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发展。依托行业学协会和联盟组织,积极开展会展赛和供需对接活动,促进上下游合作交流。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强化质量品牌创建,推进品牌价值评价和省级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建设。对标国家标准深入开展朝阳产品质量对标行动,宣传推广优质“朝阳制造”。推行高端品质认证,实施“同线同标同质”工程。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强化标准化战略,执行行业标准,充分释放标准的引领作用,积极争取国家标准验证点落户朝阳。
(五)优化财税政策支持
精准落实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减税降费等政策,切实助企纾困。积极争取国家、省产业基础再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人工智能等专项。主动与国家部委和省厅做好衔接,积极向国家、省转型升级基金推荐我省高质量工业项目。发挥市专项资金撬动作用。统筹安排市财政各类专项,支持产业链延链补链、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数字化转型提升。
(六)提升人才支撑能力
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和产才融合平台,为国家级、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及相当层次人才提供子女就学、配偶安置等“保姆式”服务。研究制定“朝阳英才计划”政策措施,遴选支持一批高端人才、紧缺人才和专业人才。坚持“一业一联盟、一链一平台、一企一团队”,优化市场利益联结机制,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建立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专家库,提供决策咨询。实施“带土移植”专项,引进项目、技术和团队,来辽进行揭榜攻关、创业发展。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高技能人才待遇,弘扬工匠精神,塑造“朝阳工匠”品牌。
(七)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推动落实
制定三年任务清单和年度工作要点,明确工作目标、具体任务、时间节点,着力提升把国、省、市三级部署和战略要求转化为具体项目和行动的能力。围绕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深入推进战略新兴成长型“一县一业”,秉持“三去三存”和“六个一批”的高质量发展原则,谋划推进一批具有代表性、引领性的、富有时代感的高质量项目群。坚持用工程化的思维和方法推动工作,优化“项目管家”服务,促进早立项、早建设、早投产,形成系统合力,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