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木兰山,见证着京郊漫城的历史变迁;悠悠凌河水,诉说着北国凌源的华彩蝶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凌源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广大干部群众满怀激情、勤劳勇敢、团结一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社会事业突飞猛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一座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城市正在快速崛起。
凌源市始终坚持调优结构,升级产业,加快转型,“换挡”提速,全力实施“做优一产富民、做大二产强市、做精三产兴市”战略,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截至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61.4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4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2.9亿元,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41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09元。凌源市已经跃居辽西北县域龙头,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县域十强,成为名副其实的关东第一站、东北最前沿。
农业产业稳步推进。十年来,乘着改革春风,凌源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一区十园百基地”建设为引领,着力发展以“菜花畜果”为主导的现代农业,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推动现代农业绿色、高效、融合发展。一产增加值由2012年的35.5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50.9亿元。2021年,粮食总产量2.85亿公斤;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966公顷,其中蔬菜播种面积5653公顷,产量91.80万吨,食用菌产量为1.44万吨;花卉种植面积278公顷,鲜切花年产量2.3亿枝;果园面积16万亩;生猪、牛、羊、禽出栏分别达到65万头、17万头、60万只、1900万只,肉类总产量16.1万吨。
工业经济突飞猛进。项目是第一推动力,没有大项目就没有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凌源市通过完善一系列政策体系,掀起了新一轮抓工业、促发展的高潮,航天凌河、炜盛玻纤、航天宏图、致远物流等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来凌投资兴业,龙头作用明显提升。
围绕“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同时不断强化数字强市发展战略,数字装备制造、数字清洁能源、数字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正在蓬勃兴起。截至2021年末,全市工业企业达到236户,其中规上企业57户,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74.2亿元。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凌源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民生为重,围绕完善城区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丽乡村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交通路网四通八达,民生福祉持续增进。随着城区面积不断扩大,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完成开发面积1000余万平方米。城区道路增至79条,道路长度达132.5公里,城市骨架不断拉伸;凌源公园改造、口袋公园、城市书房建设,让城市韵味不断提升;天蓝、地绿、水清、景美、路畅,构成了如今风景如画的“京郊漫城、北国凌源”。这一切,改变的是城市的“颜值”,提升的是市民的幸福指数。
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传统生活性服务业全面提档升级,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取得实质进展,2021年,落地物流项目6个,辽宁煤链通项目全面运行。多种类、多行业节庆活动、节日经济、夜经济等促销活动,促进消费经济稳步增长。积极打造凌源地域特色美食品牌,“凌源豆腐脑”位列“辽宁十大名小吃”榜首。以凌源美食和夜市经济为主题的专题片亮相央视,叫响“京郊漫城、北国凌源”城市品牌。三产增加值由2012年的47.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83.3亿元。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凌源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致力于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脱贫攻坚投入扶贫资金2.84亿元,建设扶贫项目158个,成功探索出一条精准可持续的凌源特色扶贫之路。基础设施累计投入11.34亿元,陆续建成国道省道改移、公铁立交、桥梁道路等一大批民生项目,大凌河沿河道路实现贯通,城市发展框架全面拉开。社会保障体系、教育教学质量、公共卫生医疗和社会综合治理全面提升,蓬勃发展,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十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历史。今天的凌源,风清气朗,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宜居宜业。先后获得中国百合第一县、日光温室黄瓜生产全国第一县、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
十年沐风栉雨,十年阔步前行。回眸十年来不平凡的征程,凌源犹如一列“高速动车”,极速奔驰在全面发展的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