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区县动态
凌源市:披荆斩棘三十载植绿栽红荫家乡
发布日期:2022-10-24

凌源市撤县设市三十年来,辽西的苍凉之感已荡然无存,绿色扑入了大众的视野和心怀,森林面积由1949年的43.5万亩发展到今天的265万亩,森林覆被率由7%增加到53.8%。从卫星遥感图像上可清晰看到:凌源就像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镶嵌在气候干旱、土地瘠薄的辽西大地之上,环境优美、林兴民富的文明生态画卷展现在眼前。

2002年10月1日,凌源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实施封山禁牧,同时实施退耕还林,使地被植物得以迅速恢复,覆盖度明显提高,植物、动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大幅度增加。2005年4月,辽宁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凌源青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00万亩,是目前辽宁省面积最大和极具保护与开发价值的自然保护区。201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建立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8.1万亩,拥有典型、多样、独特的森林、草原、灌丛、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其中天然侧柏、核桃楸、蒙古栎及槲树林均可称作辽西之最。2018年建成保护区动物标本馆、植物标本馆和动态演示沙盘。2018年出版《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图谱》,2021年出版《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编目》,即将出版《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图谱(续编)》。两部图谱共收录保护区内维管束植物1231种,囊括保护区内植物100%的科,98%的属和94%的种。

凌源市发展以“两杏一枣”为主体的经济林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全国四大苦杏仁重点生产基地之一,多年来,山杏仁产量居全国县级产量前茅。自20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引种大扁杏以来,面积、产量迅猛增长,成为全国重点生产基地,是中国东北地区发展大扁杏经济林最早、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重要生产基地。2012年从新疆引进新疆小白杏树种,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40万亩,经济林产值已占居朝阳市林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广大林农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凌源堪称辽西地区不可多得的动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现已查明的维管束植物11426种,隶属138科573属,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9种。发现脊椎动物395种,隶属5纲78目81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1种,辽宁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2种,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公布的重点保护“三有动物”254种。迄今发现并记载的昆虫为11目58科300种。

30年来,凌源市在大力开展造林绿化的同时,普遍开展科学试验和学术活动,先后引进优良树种60余种,取得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50余项。林业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多次得到国家林业局、省政府、省绿化委员会和林业厅的表彰。1994年林业局获辽宁省飞播造林先进单位荣誉称号;1997-1999年连续三年被辽宁省林业厅评为防护林工程建设先进单位;2001年获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称号;2001-2002年被省林业厅评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先进县;2002年被辽宁省绿化委员会评为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同年凌源市被国家林业局、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名优经济林仁用杏之乡;2002年获全国绿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4年获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县称号,2013年获辽宁省森林城市荣誉称号。

30年间,凌源林业已实现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伟大转变,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奋斗目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凌源市会“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建设山川秀美的新凌源,让凌源这颗绿色明珠放射出更加瑰丽的光彩。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信息来源:朝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