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全市工业企业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抢抓国省重大政策机遇,坚持稳中求进,不断提质增效,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对外知名度明显提升,涌现出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品牌效应好的工业企业,为推动朝阳振兴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净增72户,产值增速30%,贡献GDP26%。工业固投总量跃居全省第三,在全社会固投占比始终保持在40%以上。“六化”标准数字园区全部建成,40%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
坚持企业至上,实现朝阳工业发展环境优。成立复工复产、运行保障工作专班,创新推进“访企业、抓防控、解难题、勤撮合、促复工、稳增长”,实施规上企业包服全覆盖,坚持书记、市长直通车,发挥“12345”营商热线作用,制定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等4个任务清单,设立中小微企业纾困专项资金1000万元,工业数字化改造专项资金1000万元。快速推进复工复产,保证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做好“三篇大文章”,实现朝阳工业结构调整好。落实市委“1、4”高质量发展文件要求,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明晰重点任务,创新“四图合一”。围绕8个产业集群17条主产业链,投资356亿元,实施延链、补链、强链项目576个。深度开发以凌钢为代表的“原字号”企业,改造升级以浪马轮胎为代表的“老字号”企业,培育壮大以通美晶体为代表的“新字号”企业,为“数字朝阳、智造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一县一业”,实现朝阳工业特色发展实。推进战略新兴成长型“一县一业”,全市8个“一县一业”245户企业,实现产值162亿元;124个在建项目,完成投资81亿元。北票依托一诺环境等企业,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不断壮大;凌源依托航天凌河等企业,汽车无人机及零部件产业稳步发展;朝阳县依托百盛钛业等企业,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如火如荼;建平依托洪海节能等企业,新型节能环保材料产业生机勃勃;喀左依托通美晶体等企业,半导体新材料产业方兴未艾;双塔区依托新都黄金和屹鸿科技等企业,金钼钛新材料产业和数字产业日新月异;龙城区依托微电子等企业,电子信息产业欣欣向荣。
强化创新驱动,实现朝阳工业科技赋能强。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5户,新增雏鹰瞪羚企业51户,新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418户,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户,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户、“专精特新”产品56个。凌钢荣获“省长质量奖”金奖。金达钛业“小粒度海绵钛”荣登国家级“单项冠军产品”。1家企业获评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4家企业获评省级技术中心。124个项目列入辽宁省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76个产品列入辽宁省工业企业创新产品目录。6家技术创新中心被评为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22个产学研联盟被评为省级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9个项目获得辽宁省“揭榜挂帅”科技攻关计划支持。东大矿冶获评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
推进智改数转,实现朝阳工业数字转型快。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全市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达到5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紫光云,全省第二个国家级综合型二级节点,顺利投用,1个应用场景获评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2户企业改造案例入选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领航案例。培育省级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3户,建设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12户,11户企业获得省数字化改造专项资金支持,3户企业入选“辽宁省5G全连接工厂试点”,2个平台获批省重点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增省级绿色工厂12家,2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加快对外开放,实现朝阳工业外向势头劲。融入“一带一路”“海陆大通道”,参与“中蒙俄”“中日韩”经贸合作。浪马轮胎投资2.5亿美元的巴基斯坦海外工厂顺利投产,五丰蜂蜜海外仓壮大成长。华润单体1000兆瓦风电项目破土动工。凌钢产能置换、中电智慧风储一体化、中电53所特种材料、朝阳重型风电塔筒、瑞宁电池负极材料、宏发熟食加工和冷链物流等新项目建设正酣;金达绿色循环产业园、华祥新材料、韩伟蛋业等一批龙头项目建成投产,为朝阳工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