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鹤鸣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牛河梁红山文化文旅产业发展快速融入京津冀》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申遗”工作进展情况
(一)持续高位推动
一是2021年12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推进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22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红山文化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2023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二是2021年9月,朝阳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高位推进红山文化联合申遗”,2022年朝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位推动红山文化联合申遗”,2023年朝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持续推进牛河梁红山文化考古发掘”。今年,我市将牛河梁大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纳入全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
(二)加快申遗进程
一是调整了朝阳市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二是恢复成立牛河梁遗址管理处,为市文旅广电局所属正县级事业单位,管理处全面负责遗址保护管理,核定人员编制24名,领导职数3名,内设机构领导职数7名。内设申遗办公室,具体负责推进申遗相关事项。三是2022年11月,与赤峰市共同制发《关于共同推进红山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会议纪要》,建立了定期会商和学术交流机制。四是2023年4月,赤峰市和朝阳市政府、辽宁省文旅厅与内蒙古自治区文旅厅分别进行对接会商。通过建立常态化会商交流机制、推动省(区)层面联合联动、加强申遗政策资金保障等具体措施,加快联合申遗进程。五是根据国家文物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更新工作的通知,牛河梁遗址管理处正与赤峰市研究填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申请表》事宜,拟聘请专业单位进行编制。
(三)加强遗址保护利用
1、初步建设阶段。2008年,牛河梁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启动,至2013年,争取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5亿元,完成了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保护展示馆,第二、三、五、十三、十六地点本体保护展示,安防、围栏、护坡等文物保护工程;争取国家和省发改委补助资金2.25亿元,完成了博物馆和管理研究中心、101国道改线及水、电、路、桥梁、广场、停车场等配套基础设施工程;地方政府投入1.2亿元,将保护区内历史遗留企业全部进行关停或迁出,对历史遗留的废弃矿坑全部进行了回填和植被恢复。搬迁安置居民77户。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于2013年底被国家文物局批准挂牌。
2、提质升级阶段。2014年至2022年,争取国省专项资金1.19亿元,完成牛河梁遗址区内锦承铁路涵桥建设、牛河梁遗址安防二期工程、牛河梁遗址保护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二期项目,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标识导览系统工程;地方财政投入0.64亿元,完成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展览提升工程、牛河梁红山文化展示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建设,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和相关配套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了遗址保护利用水平。2023年,牛河梁遗址保护设施提升工程(一期)、牛河梁遗址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通过省文物局立项。
(四)开展遗产价值研究
2017年至2020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我市考古机构完成了大凌河上游,老哈河、青龙河流域红山文化考古调查,新发现红山文化遗址400余处,获取了一批非常重要的红山文化生活遗存和埋葬、祭祀等礼仪性建筑遗存材料,丰富了区域内红山文化内涵。
2018年,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考古发掘项目启动。2021年“纪念牛河梁遗址发现4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首届红山文化牛河梁论坛”公布了遗址第一地点重要考古发现。新发现的台基建筑群结构布局将中国传统上中轴对称的高等级建筑布局出现的时间上限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祭祀礼仪活动遗迹的发现为认识中华“礼制”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在中华文明起源和统一多民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资料。2022年,通过考古调查和勘探,发现马鞍桥山遗址存在居住址和祭祀活动址等功能性分区,推测可能存在墓葬区和窑址区等其他功能分区。2023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正在由中国社科院和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发掘。3月7日,新一轮红山文化调查启动会在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召开,调查范围将拓展至辽河流域,目前已经发现一批红山文化遗址和实物资料。这些新的考古发现为深入认识“中华文明新曙光”提供了新的证据。
(五)加强红山文化宣传
2021年10月,在国省文物部门指导下,朝阳市政府联合相关单位,举办了“纪念中国考古学诞生百年暨牛河梁遗址发现40周年”系列活动。开展了首届红山文化牛河梁论坛、举办了《文明溯源之路——牛河梁考古40年》展览,进一步提高牛河梁遗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在国省重要媒体上宣传报道牛河梁遗址学术价值和研究成果,不断扩大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影响力。今年以来,辽宁日报已刊登《辽宁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公布,牛河梁遗址6.5公里处发现大型聚落址》等14篇相关报道;光明日报刊登《辽宁发现红山先民“住址”——实证红山文化从渔猎走向农业定居》等5篇相关报道。省委宣传部、中国日报社定于7月12日在牛河梁遗址举办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新时代大讲堂”暨首届牛河梁红山文化节启动仪式,届时将加大宣传报道力度。
(六)保障项目用地
朝阳作为京津冀连接东北的重要通道,依托其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加强区域协同,将朝阳建设成为环京津冀开放城市。朝阳市依托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农业资源,实现与京津冀的双向对接。牛河梁红山文化作为建设面向京津冀的文化旅游大环线和辽西生态文化走廊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朝阳市国土空间规划中予以高度重视,牛河梁红山文化旅游主体功能区改扩建项目、新建旅游度假区牛河梁(高铁站)先导区项目、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申遗”已经全部纳入朝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重点建设项目安排表,充分保障项目用地。在林地使用方面,按照国家林业局印发的《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建立省级申遗工作机制。辽宁、内蒙两省(区)政府成立联合“申遗”领导机构,建立联合申遗工作机制,成立办事机构,积极争取国家文物局、发改委、财政部等相关部委的政策资金支持。抓住《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更新这一有利契机,两省(区)全力攻关,主动作为,努力争取国家文物局将红山文化遗址列入国家“申遗”预备项目第一梯队。
(二)开展牛河梁遗址保护规划修编工作。《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保护规划》已于2020年到期。保护规划是“申遗”的重要依据和必备条件,修编工作迫在眉睫。
(三)填报更新名录相关材料。填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申请表》,拟聘请专业单位进行编制,邀请相关学术专家召开研讨会,论证会等。
(四)推动遗址考古和普遍价值研究工作。“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由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导,社科院考古所、内蒙古自治区考古所、河北省考古所、牛河梁遗址博物馆以及多所高校共同组成课题组,以牛河梁遗址为中心,持续开展发掘研究,争取取得重大课题成果。配合省委宣传部、中国日报社举办红山文化论坛、红山文化节等宣传活动,扩大宣传影响力。
(五)争取红山文物回归收藏展示。正在向省文旅厅争取,将我市出土的红山文物早日移交牛河梁遗址博物馆收藏展示,进一步提升遗址博物馆的展示水平,使之成为藏品最为丰富,资料最为翔实,展示最为完美的国内一流红山文化专题博物馆和权威考古研究基地。
(六)加强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包装项目,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实施遗址公园电力、道路、围栏界桩架设、绿化亮化、征地拆迁、场馆大修工程,推动保护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七)推进文旅融合,扩大红山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推动编制《牛河梁红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以保护文物本体、促进文旅融合、统筹乡村振兴、拉动地方经济为出发点,科学、合理、系统地制定发展目标,推动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加大牛河梁红山文化的对外宣传力度,定期在京津冀地区开展红山文化宣讲、文物巡展、招商引资等系列活动,快速提高红山文化在京津冀地区的影响力。将牛河梁国字号遗址公园景区纳入京津冀--东三省(内蒙古)主要旅游线路中,不断为景区引流,形成良性循环。
再次感谢您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朝阳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朝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2023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