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市坚持因地制宜和目标导向,严格按照统一标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活动质量为抓手,培育打造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提档升级,切实发挥阵地作用,努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有效整合,增强资源统筹力,拓宽阵地资源。凌源市有效调配人员、资金、平台和项目等资源,充分利用党群活动中心、文化服务站、农家书屋以及村史室等阵地,对全市1个文明实践中心、27个文明实践所、285个文明实践站集中布局、整合功能。构建三级联动机制,从文明实践中心出发,纵向形成“实践中心-实践所(分中心)-实践站”三级阵地。文明实践中心研究制定各项活动方案,对活动项目、人员队伍、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分中心、所(站)依据行业、地域特色,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文明实践“触角”向基层最大化延伸。结合传统节日、重要时间节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协调各分中心、所(站)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000余场次。规范人才管理,对志愿者进行实名制注册,目前,全市注册登记11.4万名志愿者,注册各类志愿服务团队532个,开展各式志愿服务项目达2058个,总服务时长达到47万余小时。近两年,共为1200名志愿者发放荣誉证书。
贴近群众,增强活动吸引力,聚焦时代主题。凌源市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主题,运用“学习强国”APP、“凌源融媒”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和城市广场、农村集市等线下阵地,组织市委宣讲团、“五老”宣讲团深入宣讲,老党员、老教师、驻村干部、小小红色宣讲员一线宣讲,让广播喇叭、宣传车活跃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用鲜活的语言和形式传播党的声音。组织开展走访慰问道德模范、“情暖辽宁凌源同行”“传承雷锋精神弘扬时代新风”“爱国卫生运动”等主题实践活动;承接中国影协学雷锋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来凌开展文艺演出;召开“传承弘扬雷锋精神凝聚文明向善力量”专题座谈会;组织开展“文艺润万家”进村组文艺演出活动;开展“强国复兴有我争做新时代好少年”进校园文艺演出,同时,向家庭困难学生赠送学习用品。同时,广大志愿者深入乡镇村组,开展理论宣讲、扶贫帮困、人居环境整治、“三下乡”等志愿服务,受益群众达15万余人次,服务范围不断拓宽,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项目引领,增强品牌影响力,着力培育文明实践精品项目。凌源市以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为目标,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切入点,精心培育文明实践精品项目。其中,“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凌源市大学生爱我凌源建我家乡”“争创美丽社区”等3个项目被朝阳市评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积极向上级部门推荐“松岭子镇关爱儿童成长立足教育先行”“南街街道助航大学生”“新时代文明实践关爱失独母亲”等3个精品实践项目,推动志愿服务项目走深走实,向专业化发展。打造“8、N”志愿服务模式,成立1支志愿服务总队、12支特色志愿服务支队、87个志愿服务大队、285个志愿服务小队。同时持续在宣传上发力。通过召开座谈会、宣讲大赛,办好各类学习交流研讨活动,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媒体平台,加强宣传报道,带动更多人向上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