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里不少,有时死一半以上,在专家们的指导下,现在很少发生病害了。
推广标准化,提升花卉种植效率
“以前一亩地只种5万株郁金香,在郁金香生产技术标准的指导下,现在一亩地可以种6到7万株,个别品种可种10万株,种植密度更大,花的质量还更好。”凌源市润祥花卉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张慧明告诉记者。
辽宁省是我国郁金香产业大省,总规模近6万亩,切花产量占全国60%以上。为进一步规范郁金香生产技术,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和全国花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指导下,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中国花卉协会、凌源市蔬菜花卉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等6家单位为依托,由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花卉沈阳综合试验站站长、中国园艺学会球宿根花卉分会副会长、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所长屈连伟研究员牵头起草制定的国家标准《郁金香生产技术规程》于2023年12月发布实施。这是我国首个郁金香生产综合性标准,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标准的有效应用不仅能促进种球扩繁、优质产品的培育、规范市场和打破国外垄断,对我国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国家标准《郁金香生产技术规程》宣贯培训于2024年3月在凌源市举行。国家标准《郁金香生产技术规程》的主要完成人、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邢桂梅进行标准的宣贯培训,并对标准进行了解读。标准确立了郁金香属(Tulipa)栽培品种生产技术的程序,规定了种球生产、种球采后处理及贮藏、切花生产、盆花生产、水培生产等操作指示,描述了生产记录等证实方法。
“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掌握了百合、君子兰、郁金香、切花菊等花卉的栽培技术,使花卉储存、菜花轮作的效率得到提升,按照标准种花,我们的切花达到了A级花的标准,户均增收8000多元。”凌源市宋杖子镇霖垚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姜杰说。
解决生产难题,助力花农致富
凌源市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资源极为丰富,十分适合百合、郁金香等球宿根花卉生长。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展唐菖蒲等切花种植,目前设施花卉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百合、郁金香、切花菊等已形成规模化生产。
但是经过多年生产,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环境恶化、病虫害高发,严重影响花卉品质。二十五里堡村的花农马成功种花种了20多年,感慨道:“连年种花造成土地连作障碍,要想继续种花就得换地方建大棚了,省农科院推广的土壤综合改良消毒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增加了土壤肥力,百合花的叶片更绿了,现在一天采五六十把就能卖四五千元。”
特派团将花卉栽培技术培训班办在田间地头,对农户进行现场指导,向花农发放栽培技术资料;充分利用互联网搭建农业技术传播和信息交流平台,开展培训和远程指导,实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为当地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级花卉种植能手,普遍提高了花农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
辽宁省农科院专家针对百合、郁金香、菊花、唐菖蒲等凌源市主要鲜切花开展高效栽培技术推广与服务。在种球定植前,重点指导花农开展秸秆腐熟还田技术、土壤消毒与改良技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中真菌、细菌、线虫等病原体和害虫的数量。在花卉生长不同阶段,根据不同季节示范推广种球种苗栽植技术、环境调控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花期调控技术、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和采后加工处理技术等,使不同品种的切花农药施用量平均减少了15%,优质品率提高到了80%以上,切花品质广受经销商的认可,实实在在地增加了花农收入。
凌源市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与辽宁省农科院加强合作,依托省农科院的科研优势,深入推进凌源花卉品牌建设,扶植培育“凌源百合”“凌源郁金香”等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培育和发展电商等新兴销售模式,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为凌源花卉产业提质升级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