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科函〔2024〕19号
关于市政协第十二届三次会议137号提案
答复意见的函
尊敬的武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以企业为主体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建议”已收悉,现将答复意见函告如下:
一、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为打造科技创新政策支撑体系,我市将出台《着力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地政策措施》,用以支持开展成果转化撮合对接活动,建立健全以成果转化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制度,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效能和使用效益。主要是对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对绩效评价优秀等次的市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对绩效评价优秀等次的市级产学研联盟,给予后补助支持;对初次认定和通过复审的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分别给予不同额度的资金奖励;对市级“带土移植”人才团队项目、“揭榜挂帅”重大科技项目,给予项目推进资金支持。支持建设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并给予运维资金支持,大力开展成果转化撮合对接活动并予以经费保障,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并保障专家评审等工作经费。探索建立容错免责机制,打造良好成果转化生态环境。鼓励各县(市)区制定出台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配套政策,全面调动企业参与成果转化积极性。
二、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一是构建创新联合体,打造人才引育平台。围绕我市重点产业,支持龙头骨干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创新联合体,促进科技型企业在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上同大学、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加强重点领域项目、平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提升整体科技创新水平。
二是实施“揭榜挂帅”“带土移植”项目,加强高端人才引进。支持科技型企业聚焦现代钢铁冶金、新材料、电子信息、清洁能源、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揭榜挂帅”“带土移植”项目,与域外特别是京津冀地区高校院所开展深度合作,积极鼓励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领军人才、优秀工程师等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携科技成果来朝转化创办企业。
三是汇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厚植人才资源新优势。充分利用朝阳籍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朝阳籍院士优势资源辐射带动作用,结合朝阳重点产业创新需求,深入推进“农业科技特派员”、科技专员“千人进万企”,通过组织召开“驻朝省级科技特派团工作经验交流会”、“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培训班”、科技专员“千人进万企”启动仪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引进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来朝服务企业,为朝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三、构建多样化产学研合作机制
2023年,我市深入推进我市企业同省内外高校院所拓宽合作领域、拓展合作方式,建立创新联合体,新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45个,其中新增省级联盟23家,新增数量排在全省第3位,市级联盟总数达到251个,省级联盟达到89个。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推动我市龙头企业加强与省内外大学院所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大学院所融合对接,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通过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研发,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参与—科研机构联合攻关的协同创新体系”,贯通“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企业培育”链条,推动集群式创新。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积极开展“小规模、点对点、精准化”的校企对接活动,适时召开座谈会,做好项目跟踪服务工作。2024年,实现新增实质性产学研联盟35个以上,实施“揭榜挂帅”项目40项、“带土移植”项目20项,举办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10次以上,转化落地科技成果170项以上,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1亿元。
四、提高科技创新的规范性和信誉度
大力开展金属新材料产业导航和知识产权贯标等工作,致力于强化专利技术的供需对接,聚焦重点创新优势企业,重点企业多次开展高校院所科技创新企业专利技术对接活动,同时积极推介本地高校院所专利技术,并指导朝阳师专、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开展开放专利许可工作,邀请东北大学与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专利成果的转化工作交流座谈活动,进一步促进其与我市科技企业的合作交流。2023年我市企业从高校、科研院所获取专利数量同比增长 150%,朝阳市高校院所出让专利数量同比增长300%。下一步我们也将继续加强部门的合作,强化专利技术的供需撮合对接和激励政策的供给。
朝阳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5月30日
(此件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