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朝阳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1号提案答复意见的函
发布日期:2024-06-26

市政协经济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再铸老工业基地新辉煌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感谢对我市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关心和中肯的建议。现综合发改、教育、科技、工信等部门相关意见,答复如下:

一、我市装备制造业企业现状

目前,我市共有规上装备制造业企业105户,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3户,省重点企业1户。2023年共实现产值62亿元,2024年一季度预计产值15亿元,同比增长17.2%。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9户;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户;金属制品业38户;汽车制造业11户;通用设备制造业11户;专用设备制造业29户;家具制造业1户;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2户;仪器仪表制造业1户。

二、各县区分部情况

北票市共有规上装备制造业企业12户一季度实现产值1亿元(其中亿元企业1户,一季度实现产值0.13亿元);

凌源市共有规上装备制造业企业5户,一季度实现产值0.3亿元;

朝阳县共有规上装备制造业企业6户,一季度实现产值0.6亿元(其中亿元企业1户,一季度实现产值0.3亿元);

建平县共有规上装备制造业企业12户,一季度实现产值3.4亿元(其中亿元企业4户,一季度实现产值2.6亿元);

喀左县共有规上装备制造业企业21户,一季度实现产值4.5亿元(其中亿元企业及省重点企业5户一季度实现产值3.3亿元);

双塔区共有规上装备制造业企业16户,一季度实现产值1.8亿元(其中亿元企业1户,一季度实现产值0.6亿元);

龙城区共有规上装备制造业企业33户,一季度实现产值3.3亿元(其中亿元企业2户,一季度实现产值0.9亿元)。

三、主要工作情况

(一)明确发展路径,做强产业竞争力

2023年以来,我市对照省22个重点产业集群,依托装备产业基础,以规上装备企业为重点,围绕细分领域,培育建设相关产业集群。目前,我市14个产业集群中涉及装备制造业的有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节能环保、通航及无人机(低空经济)、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装备、工程机械与电力和高端重型装备等6个产业集群,涉及规上工业企业65户。

一是按照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的思路以我市现有产业布局为基础,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装备、清洁能源装备、电力装备、制药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和无人机等装备产业,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二是继续围绕国省针对科技创新的政策,积极开展向上争取。包括省工业创新产品、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以及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等项目,积极培育相关企业,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

三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带动产业发展。重点推动总投资24.6亿元的蜂盛新型储能智能装备制造基地项目、投资4.5亿元的浪马年产10万套高质量非公路轮胎项目、投资3.4亿元的三沅环保科技产业园项目等重点项目高质量建设,尽早实现投产达产。

(二)结合实施绿色转型行动提升节能降碳水平

我市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推进工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的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要求,分别于2023年2月、11月和2024年1月,在全市辖区范围对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经过摸底排查,共梳理了21户企业的25项装置(工序),所属能效水平全部位于基准水平以上。下步,逐步建立重点领域企业装置能效清单动态更新调整机制,确保我市重点领域装置能效水平位于基准水平以上。对能效介于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之间的存量项目,鼓励加强绿色低碳工艺技术装备应用,提升能效水平;对于拟建、在建项目,对照能效标杆水平建设实施,力争达到标杆水平。

(三)结合破解技术创新难题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加快支持企业投身科技创新的政策落实,有效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和风险。目前我市共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7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7个,对企业投身科技创新,有效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2023年,朝阳光达化工有限公司辽宁省液态传热介质工程实验室、东风朝阳朝柴动力有限公司辽宁省轻型车用柴油机工程实验室和朝阳浪马轮胎有限责任公司辽宁合成橡胶子午线轮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在省级2022年度运行评价中获评“优秀”等级,获得朝阳市委组织部“朝阳英才计划”创新平台奖励资金共计15万元。

(四)结合破解资金短缺难题加快推进金融支持

一是加大银行信贷支持。积极运用人民银行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支持银行加大装备制造业企业贷款投放,鼓励银行在信用贷款、增加抵押品比率、增加信贷期限等方面对企业进行支持。协调银行机构对市场前景好、经营诚信好但暂时有困难的制造业企业不断贷、不抽贷;推广无还本续贷模式,提高无还本续贷笔数及金额占比。

二是推进科技担保体系建设。引导市科技担保用好支持政策,用好省级风险代偿比例由20%提高至40%等政策,对科技型制造业企业加大担保支持,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稳定器”作用。截至2023年底,市科担担保科技型企业126户,在保责任余额2.767亿元。

三是推进创新制造业企业上市融资。加强上市后备企业库建设工作,由发改牵头,协调工信、科技、国资及各县(市)区政府,分领域、分版块、分行业储备我市上市后备企业,目前市级企业上市后备库储备16户企业,有14户企业入选省上市企业后备库,均为科技型企业

四是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金融新模式新产品支持企业发展。支持各行建立首贷、续贷中心,为市场主体提供“一站式”便利化服务。目前,全市已成立首贷中心5个。持续加大盛京银行“辽科贷”“辽知贷”“辽贸贷”“辽绿贷”等信贷新产品在朝推广,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应用,满足装备企业的资金需求。加大朝阳银行“招商贷”“商贷”“银税通”“易贷通”等贷款产品宣传推广,在普惠小微产品创新上持续发力。

(五)加快龙头企业培育

我市将继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度培育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催生科技型中小企业。对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针对性服务,生成高新技术企业。在高新技术企业中,遴选一批研发水平高、引领作用大、发展潜力好的企业重点培育,生成雏鹰瞪羚企业。同时,对已有的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企业,实行动态跟踪管理服务,力保原有高科技企业不掉队、少掉队。2024年,实现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以上、培育雏鹰瞪羚企业30家以上。

(六)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一是大力推动企业与高校开展对接。推动我市装备制造业企业加强与省内外大学院所对接,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通过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研发,实施一批科技计划项目。积极开展省科技专员“千人进万企”活动,围绕我市装备制造业产业重点企业,着力建立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服务基层长效机制,引导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服务我市企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在朝转移转化。

二是着力技能人才培养。制定《强化职业学校培训职能服务朝阳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朝阳市促进中高等学校与园区企业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举措》,全面推动职业学校利用专业、师资、实训资源面向企业员工开展岗前和技能提升培训。在加强数控技术、机械加工技术等专业建设的同时,新设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新能源装备运行与维护、无人机操控与维护等专业,为区域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三是积极推进朝阳师专升本彻底改变我市至今尚未本科高校的现状,实现本科层次人才的本地培养。

 

朝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5月20日

 

抄送:市政府办公室(督查室)、市政协提案委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