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新材料与现代冶金产业携手“铸链”新动能
发布日期:2024-12-31

繁忙的车间里机器轰鸣,重点项目稳步推进,主导产业链条日臻完善……围绕“着力建设新材料和现代冶金产业集聚地”战略蓝图,2024年,我市紧扣创新这一核心,秉持“优选优育”理念,全力描绘产业链的延伸、补充和强化这一宏伟篇章,成果斐然。新材料和现代冶金产业如同双引擎,协同崛起,竞相绽放,共同释放出超预期的聚合效能,为全市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寒冬时节,辽宁华祥新材料有限公司车间内,生产线高速运转,工人们各司其职。“继首条2万吨氧氯化锆生产线投产后,第二条8万吨生产线也已全面达产。”公司负责人介绍,这一项目全面投产后,年产值将超过20亿元。

如今,众多有色金属新材料企业纷纷运用“链条式”发展思维,加速产业升级和转型。2024年,全市共有32个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总投资达92亿元。

在产业链不断壮大和完善的同时,我市更加重视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朝阳鑫瑞钛业科技有限公司与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历经十年研发的“短流程钒钛铁分离技术”成功转化,其投资28.5亿元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已于2024年8月开工。

“该项目投产后,将推出钒钛铁、电解液、低钒合金等一系列产品,不仅有效拉长钒钛产业链条,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还将推动储能装备制造、有色冶金、钢铁冶金等行业向下游延伸。”公司负责人说。
目前,全市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以上的企业有34家,占总数的7.3%,今年前11个月,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4%。

与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的“有色”相比,非金属材料产业同样成绩斐然。2024年8月,总投资52.6亿元的央地合作项目——中能建膨润土产业绿色转型与升级项目启动建设。该项目通过整合技术、资源和资本,打造了全球最大的膨润土资源开发与利用基地,成为膨润土新材料科技创新的先锋。

目前,全市非金属材料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有111家,占总数的23.7%,今年前11个月非金属材料产业实现产值占总产值的10.1%。
钢铁冶金产业作为我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在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和产业链延伸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凌钢焦炉装备升级绿色发展改造项目现场,塔吊高耸、机器轰鸣、焊花飞溅。项目负责人介绍,1号焦炉自2024年9月开始烘炉,目前已基本完成,即将投产;2号焦炉的管道和电气安装已完成,即将进入烘炉阶段,预计2025年3月可投产。

一边是延链补链项目的紧张施工,另一边是强链拓链项目的稳步落地。2024年11月,投资25亿元的朝阳美富淦数字化冷轧基地项目在朝阳钢铁厂区动工。项目投产后,将有效带动家电、汽车零配件、工业制冷设备、机械加工、光伏等行业的发展和集聚。

2024年,全市共实施钢铁冶金项目97个,总投资199亿元。截至11月,现代钢铁冶金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有107家,占总数的22.9%,实现产值占总产值的46.2%。

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拓链,新材料、现代钢铁冶金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步伐加快。2024年,集聚地企业新增各级各类创新项目、产品10项,创新企业18家,全省唯一的钛产业创新中心落户金达钛业。

同时,11家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3家企业获批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辽宁新都黄金成为辽宁省5G工厂试点。另外,集聚地企业新增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1家,省级绿色制造单位2家。

 

来源:朝阳工信微信公众号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信息来源:朝阳市工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