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解放思想、奋发进取,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度,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主要指标增速快于国、省,总体呈现“经济运行平稳向好、生产供给支撑稳定、有效需求拉动增强、国民收入全面增长、民生保障扎实有力、要素供给持续发力、发展质效持续提升”的特点。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153.2亿元,总量全省第7;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8%,高于同期(5.3%)0.5个百分点,增速全省第2,高于全国(5.0%)、全省(5.1%)0.8个、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0.2亿元,增长4.4%,上拉增速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52.7亿元,增长10.4%,上拉增速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560.3亿元,增长3.8%,上拉增速1.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23.8:27.9:48.3调整为20.8:30.6:48.6。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一)生产供给支撑稳定
1.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产量再创新高。202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244.3亿元,比上年增长4.3%。一是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市粮食产量63.0亿斤,是历史第一高产年,比上年增长4.1%,增速全省第一;粮食播种面积680.24万亩,增长0.12%,增速全省第三;粮食单产463.1公斤/亩,增长4.0%,二是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市蔬菜产量比上年增长6.3%;水果产量增长6.8%。
2.工业生产增势较好,传统优势行业拉动强劲。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2%,增幅扩大0.7个百分点,位于全省第6,高于国(5.8%)、省(3.1%)0.4、3.1个百分点。35个大类行业中,21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60.0%。一是三大门类两升一降。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5.3%;制造业增长5.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8%。二是支柱产业四升两降。冶金工业、石化工业、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均保持增长,增速分别为7.3%、4.3%、27.1%、12.1%,建材工业、能源工业下降0.2%、4.6%。三是传统优势行业拉动强劲。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3个传统优势行业拉动强劲,合计上拉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9个百分点。四是高附加值行业贡献突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4个行业贡献突出,合计上拉2.0个百分点。
3.服务业保持增长,现代服务业发展良好。2024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8%。其中,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5.9%,金融业增加值增长5.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5.7%。公路旅客周转量8.1亿人公里,增长23.4%;公路货物周转量94.0亿吨公里,增长5.0%;邮政行业业务总量比上年增长20.3%、电信业务总量增长8.1%。1-11月,全市规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9%,规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增长30.0%,。。
(二)有效需求拉动增强
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制造业投资贡献突出。202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8.8%,增速全省第5,高于全省(5.3%)3.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3.2%)5.6个百分点。其中,建设项目投资增长20.3%,占全部投资的87.6%,较上年提升8.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35.1%。一是从三次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拉动明显。第一产业投资增长5.6%;第二产业投资(全部为工业投资)增长38.7%,占全部投资的58.6%,与上年相比上升12.6个百分点,上拉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7.8个百分点,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关键力量;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8.6%。二是从重点领域看,制造业投资支撑有力。制造业投资占全市投资的37.1%,增长101.6%,高于全市投资增速92.8个百分点,上拉全市投资增速20.4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230.8%,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54.4%,增长11.6%,增速排全省第一位,拉动全市投资增速6.1个百分点。三是从项目建设看,重大项目拉动强劲。全市亿元以上建设项目投资增长30.3%,上拉全市投资增速16.4个百分点,贡献率达180.1%。特别是10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增长59.0%,拉动全市投资增速增长12.5个。
2.消费市场运行平稳,大宗商品拉动较大。202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3.6亿元,总量全省第7;比上年增长4.3%,增速全省第8,高于全省(4.0%)0.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3.5%)0.8个百分点。随着一系列促消费政策靠前发力,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7%。一是从属地看,城镇高于乡村。城镇零售额303.3亿元,增长4.1%;乡村零售额50.3亿元,增长5.6%。二是从形态看,餐饮小幅高于零售。商品零售312.2亿元,增长4.3%;餐饮收入41.4亿元,增长4.6%。三是从类值看,主要商品拉动较大。限上零售额占比超过10%的商品品类全部实现增长。其中,石油及制品类增长9.1%,上拉限上零售额增速2.3个百分点;汽车类增长9.1%,上拉2.1个百分点;中西药品类增长6.1%,上拉1.4个百分点;粮油、食品类增长3.8%,上拉0.4个百分点。四是从结构看,升级商品增长较快。限上单位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比上年分别增长130.0%、103.3%、19.3%。与居住相关的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增长12.2%。
3.货物进出口快速增长,进口快于出口。2024年,全市进出口总额72.9亿元,比上年增长9.7%,增速全省第3,高于全省(-0.5%)10.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0%)4.7个百分点。出口总额47.8亿元,增长6.1%;进口总额25.1亿元,增长17.3%。进出口实现顺差22.7亿元。
(三)国民收入全面增长
1.财政收入保持增长。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7.7亿元,总量全省第8;同比增长6.1%,增速全省第10,高于全省(5.5%)0.6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57.6亿元,全省第9;同比增长5.4%,全省第5,高于全省(-1.8%)7.2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65.7%,高于全省(63.2%)2.5个百分点。
2.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24年,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85元,比上年增长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66元,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26元,增长6.0%。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6,较上年缩小0.0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四)民生保障扎实有力
1.物价总体平稳。2024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1%,低于全省0.1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中,食品烟酒类下降1.3%,衣着类上涨1.9%,居住类价格持平,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5%,交通和通信类上涨1.0%,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0.7%,医疗保健价格下降0.6%,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5.0%。食品中,猪肉价格上涨12.7%。
2.民生改善明显。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1.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9万人。全民参保计划参保率达到94%,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3%、5.6%。发放各类救助保障资金6.59亿元,有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五)要素供给持续发力
1.金融支撑不断增强。截至202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225.9亿元,同比增长6.0%;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262.0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943.4亿元,同比增长2.2%。
2.财政支出精准发力。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4.8亿元,比上年下降1.1%。科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财政资金向民生领域倾斜,在财政支出下降的情况下,对民生支出达236.4亿元,增长1.0%,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1%。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达65.8亿元,增长8.8%,占民生支出的27.8%。
(六)发展质效持续提升
1.新质生产力投资力度加大。工业技改投资快速增长。2024年,全市工业技改投资比上年增长39.3%,高于全市增速30.5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13.9%,拉动全市投资增长4.3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02.5%,占高技术产业投资总量70.2%,比上年提高33.5个百分点。
2.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43.0%、12.1%,高于规上工业增速 36.8 、5.9 个百分点,占比较上年双双提升。今年以来,全市装备制造业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增速持续领跑全省。在其他营利性服务业整体下滑的大环境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依然保持12.9%的增长速度,高于全省7.5个百分点。此外,新能源产业增势明显,全年规上工业中新能源设备相关的电机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3倍、175.4%、63.8%。经济发展新动能进一步释放。
二、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规模仍需扩大
一是经济体量偏小。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3.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3.3%,进出口总额占1.0%,公路货物周转量占3.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省平均水平的66.0%。二是在库企业偏少。2024年,全市月度新增入库企业109户,仅占新增企业市场主体的1.9%,截至年底在库单位数1267户,仅占企业市场主体5.1万户的2.5%。
(二)服务业运营仍需改善
一是规上营利性服务业持续下降。今年以来,规上营利性服务业营收持续下降,1-11月,全市规上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2.4亿元,同比下降16.7%,七个行业五降两升,其中,装卸搬运和仓储业下降42.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下降13.0%,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下降9.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下降8.4%,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下降5.8%。全年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3%,与上年相比下滑7.7个百分点。二是批零住餐业增速下降。2024年,全市批发业销售额下降18.7%,比上年降幅加深18.2个百分点,零售业销售额增长6.7%,比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住宿业营业额下降1.3%,较上年下降29.8个百分点,客房收入持续低迷;餐饮业营业额增长7.3%,较上年下降8.9个百分点。
(三)工业运行持续承压。一是近五成企业生产下降。全市467户规上工业企业中,18户企业自年初以来一直处于停产状态,产值减少6.9亿元;在保持生产的449户企业中,217户企业产值下降,占生产企业的48.3%。其中,凌钢、金达钼业、金达钛业等19户企业减产超亿元,35户企业减产超5000万。二是部分重点行业下降。增加值占比前五的行业中,三个行业增加值下降。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占比14.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比9.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比6.7%)分别下降2.9%、2.4%、3.9%,三个行业下拉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个百分点。三是企业资金压力较大。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持续处于下降区间,1-11月下降19.5%,营业收入利润率仅为1.69%,比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应收账款增长12.1%,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增加2.9天。
(四)投资后劲仍显不足
一是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下滑。2024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35.1%,已经连续21个月下降,下拉全市投资增速7.3个百分点。新入统项目数量、投资规模下降问题较为突出,分别比上年下降76%、87.8%,增量不足难以支撑后续开发投资增长。
二是新入统建设项目数量减少。2024年,全市新入统项目500个,同比减少71个,完成投资下降11.5%。其中,新入统亿元以上项目69个,同比减少19个,完成投资下降19.9%。三是建设项目总量减少。截至12月底,全市建设项目1103个,同比减少108个,下降9.0%,增速全省第12。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95个,减少51个,下降15.0%,增速全省最低。四是基础设施投资下降。2024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8.1%,与上年相比下降44.0个百分点,下拉全市投资增速7.8个百分点。其中,清洁能源投资下降19.2%。
三、2025年经济运行展望及对策建议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全省全面振兴新突破收官之年,做好全年经济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下一步,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全力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以提振企业信心为目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下基层活动,沉到企业一线点对点调研服务,面对面解决问题,不断提升企业服务能级。密切跟踪监测重点行业、头部企业,开展上下游、产供销对接活动,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拓展市场。健全完善“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工作机制,针对项目审批、税费减免、申规入统、人才招引等问题,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加大对小微、民营等企业的新增信贷投放、企业直接融资支持力度,落实落细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积极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各类奖补及时兑现,提升政府公信力。
(二)以提升发展质效为目标,着力扩大有效投资
2024年全市工业投资增长38.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对全市经济稳定增长形成了有力支撑。接下来,应继续加大工业投资力度,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不断扩大有效投资,进一步发挥投资在稳增长、调结构中的关键性作用。紧盯国家政策导向,结合市场环境,以我市清洁能源、有色金属、农产品加工、新能源设备制造等优势工业产业为主导,引进建设一批基础好,动能强,质量高的产业项目,加大冶金、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投资,延长、补充、强化产业链条,加快签约招商项目,对接国家政策项目,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工作机制,积极推动项目落地投产见效,形成强力支撑。
(三)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具有朝阳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现代冶金产业基地定位,推进冶金企业改造升级,不断接长现代冶金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链上下游衔接配套水平;坚持新材料产业基地定位,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推进铁矿石、膨润土等资源由初级原料到高端应用的全产业链条的整合发展;持续增强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促进特色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四)以提振消费需求为目标,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体。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2025年重点工作首位。2024 年,我市受多重压力影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增长4.3%,低于上年5.4个百分点,增速处于持续回落状态。接下来,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一是加大消费品生产供应力度,提升消费品生产质量,增强竞争力。二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加快推进夜间经济与假日经济协调发展,会展经济与文旅经济齐头并进,抓住节假日等重要消费节点,精心策划促消费活动,做好商旅文体融合,加强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积极推介朝阳文旅产品,不断丰富消费供给、创新消费场景。三是持续深化落实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全面开展汽车、家电、家居、家装、电子产品等以旧换新。